东莞专家支招家校合作 首先制度要配套

25.11.2015  18:22

东莞时间网讯 上周,一场主题为“如何与孩子的老师合作”讲座在东莞松山湖展开,专家为家长如何与老师打好“配合战”支了三招:从制度配合、从管理配合、做好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调解员。该讲座是东莞市家庭教育促进会今年“家长持证上岗”公益项目启动的第一节培训课,获得了众多家长支持。

名词解释

家长持证工程

“家长持证上岗”项目是东莞市家庭教育促进会在今年9月开始实施的一个公益项目。计划通过举办家庭教育技能提升课程,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系统知识,实现“持证上岗”,帮助孩子融入小学教学环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如何与孩子的老师合作”讲座是该项目启动的第一节培训课。

家长自愿报名参加项目,通过正规化学习(有教材、有作业也有考试),学习后通过考试方可取得“家庭教育培训合格证”。目前该项目处于启动的初级阶段,正在包括莞城中心小学、莞城英文实验学校在内的6所小学进行试点。

与老师合作  家长很懵懂

随着孩子进入学校,很多家长感觉松了一口气。有的家长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有的家长面对学校或老师提出的要求,也在积极努力配合,但方法却不很恰当。

心理 学家、教育家、家庭教育指导专家、《父母如何与学校合作》讲解人郝东表示,在他接到的案例中,发现有很多家长都出现过上述情况,他说:“实际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承担着孩子的早期教育任务,包括:生活习惯养成、情绪脾气、自制力培养等等,虽然学校教育方一致强调‘家校合作’,但是具体怎么合作并没有系统的结论,父母也并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些什么。”

郝东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两者其实就像是“两个教育生态环境”一样,孩子在这两个教育环境里应该面临相同理念、相同管理方式、相同规则的系统,否则孩子要适应不同的教育环境,那么他的行为就会变来变去,最终无法形成稳定的习惯。

比如:一棵植物从一个花盆里移植到另外的花盆里,如果两盆土壤相差甚远,那么这棵植物就很可能面临危险;而这两盆花盆的土壤就像是家庭教育环境与校园教育环境,土壤的成分就像是家庭与学校不同的教育要求。因此,家校合作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话题。

支招

首先家校“制度”要配套

郝东认为,父母与学校合作首先要从制度层面相配套。制度层面包含:行为方面、言语方面、时间方面、学习任务四个板块。也就是说学校会在这四个板块对孩子有一些制度性要求,那么父母配套地在家庭教育中要有相类似的板块出现,在这4个版块中,尤以“行为要求”为重中之重。

学校制度层面的“行为方面”要求的内容很多,从孩子的日常礼仪行为,到同学之间相处的行为方式,到宿舍里的行为规范,再到教室上课时的行为规范等等。“学校对于孩子的行为规范是有着很多明确的规定,那么孩子回到家里,这些行为规范应该需要对应的变化,也就是家长配合学校需要做的工作。”郝东说。

家长制定规范有三个原则

对于孩子行为规范的制度要求,父母设置时的原则是什么呢?

郝东认为,父母制定行为规范的出发点应该参考三个方向,也就是三个原则:首先是孩子行为要符合社会普世价值观要求,比如:尊老爱幼、公共场合不要大声说话,保持安静等;同时,孩子行为要符合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比如:孩子要多读书,要适度使用电子产品,而非沉迷网络以及电子产品;此外,孩子行为要符合学校价值观,比如学校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在学习中要独立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在生活中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书包自己背等。“当然学校还有一些制度要求,但总结起来,还是以上述三个原则为主。”

又比如在语言上,学校要求见到老师问好、没有脏话、没有攻击性语言、没有不恰当玩笑,比如取笑他人缺点、缺陷等,那么家长就应该要求家庭成员必要的礼貌打招呼、没有不合适的攻击语言以及取笑他人缺点的言语;在时间和学习上,学校要求及时完成、尽力保质地完成、诚实完成任务;那么家长对指定任务完成的时间作出相应的要求,对孩子承诺的事情一定要求孩子完成,且完成事情的过程应该是独立完成。

确保家庭规则和学校要求一致

家庭有了配合学校的制度,还需要家长确保规则和学校一致。怎样才能保障和学校的要求一致呢?

郝东指出,保持一致不一定是所有方法都一致,而是核心要求一致,方法则是可以允许有区别的。比如:学校对于孩子上课时的行为要求是:安静、平静、专注、积极参与、文明礼貌、行动听从指挥,在家庭生活里,父母对于孩子的行为要求不一定非要所有时间所有地点都是安静、听指挥,而是要求孩子在公开场合保持安静、平静;在游戏玩耍或是学习时专一且专注;行为则需要听从父母的要求。

手把手指导

如何配合学校指定规范

小明读4年级了,其父母都常年在外忙事业,小明主要由外婆照顾。上小学后,小明的情绪出现了严重的烦躁不安情绪,特别是每次从学校放学回来就显得异常烦躁不安,甚至表示不想上学,而家长的管理工作和任务基本上放在了外婆身上。每天放学回来,小明在小区里玩耍,每次都要外婆喊、下楼找才回家吃饭,饭后的作业也随心所欲,结果每天被班主任追问、考核,发现没做完还要接受处罚,而小明和王老师冲突越来越明显。

分析:

从这个案例里可以看到,学校要求作业及时完成、保质保量地完成,但是家庭里不是没有这个规定,而是这个规定没人执行下去。学校和家庭要求不一致造成孩子感觉委屈,情绪越来越糟糕,这样的糟糕情绪反过来造成更严重的行为失控。

解决:

设计家庭管理体系

那么,这个家庭应该怎么办呢?如何解决小明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呢?

小明这个个案里,关键是外婆一个人照顾他、管理他,基本上分不开身了。家里另一个可以抽出时间、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的人就是妈妈。

第一步:上门观察,实地了解问题都出在哪儿?了解家庭成员日常时间表;

第二步:召开家庭会议,颁布专家组设计的方案  。比如:计划在6年级以前,建立小明自我管理的习惯。眼前的这2年母亲做出牺牲,找一个职业经理照顾咖啡馆的夜班,自己保证每天下午16:30下班接孩子回家,外婆的任务负责饮食采购。妈妈负责孩子作业的管理与监督。

第三步:重新制订全家所有家庭成员的日常时间表。比如:小明17:00回家后,在楼下玩到17:40上楼洗手、换衣服。18:00开始做数学作业,因为他擅长数学,可以在一小时内完成。19:00-19:40晚饭时间。19:50-20:30和妈妈一起玩耍时间。20:30-21:30语文作业时间等等。

第四步:爸爸回家后要进孩子房间亲吻孩子,就算孩子睡了也要去看看。

第五步:每个月一次“不带电”短途旅行,父母把手机等所有电子产品放在家里,全家5口人去郊区玩耍一天,彻底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第六步:收掉孩子智能手机,配备学生手机作为通讯工具。同时颁布《手机使用公约》,这个公约是针对全家人的公约,包括爸爸、妈妈都受到它的制约。

第七步:父母定期拜见王老师,了解学校、班级相关的规定,以便配合学校管理好孩子。

关于二孩的征询和亲子沟通确实很重要,这会给大宝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也减轻日后两个孩子共处的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