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两所高校荣获“国字号”科研奖项

19.01.2017  16:06

东莞时间网讯  我市东莞理工学院和广东医科大学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颁奖项——东莞理工学院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杨雷教授,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康丽教授、李仪博士等科研人员参与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广东医科大学刘华锋教授参与研究的“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机制和临床防治”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据悉,这两个获奖成果的科研含金量都较高。东莞理工学院于2007年作为正式成员单位参与了6个国家和地区30多家研究单位组成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组,实验组于2012年发现对应于θ13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并精确测得其振荡幅度;中微子振荡参数θ13关系到中微子研究的未来发展,并和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相关,成果赢得国际粒子物理学界的高度评价。而广医的“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机制和临床防治”成果揭示了肾纤维化和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新机制,创建了进展性慢性肾脏病和心血管 疾病 的风险预测及无创诊断的新方法,刘华锋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明确肾纤维化和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机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慢性肾脏病是涉及我国1亿人群的“公共 健康 问题”,而慢性肾脏病被称为“花钱最多的疾病”之一,其中尿毒症的透析费用约占国家医疗总支出的30%,由于刘华锋教授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慢性肾脏病防控工作有一定推动作用,对维护国民健康具有重大意义,被该校视为近年来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之一。

广医校方表示,刘华锋教授在该校肾脏病研究所从事慢性肾脏病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已超过十年,也负责该校临床专业的日常教学,本次获奖可谓实至名归。对于记者邀约当面采访,刘华锋教授委婉拒绝并书面回复“不想张扬,将继续努力去攻克这个‘花钱最多的疾病’”,并表示慢性肾脏病进展机制和防治方面仍然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会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继续鞭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