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中以合作”抢占水处理技术高地
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东莞)规划模型。
目前已建好的有1、2号办公楼,预计明年5月开园。
充满异域风情的设计。
12月16日,对于汕头来说,将是一个值得被历史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启动建院,同时还将计划举行中以创新产业园开工仪式。作为产业研发配套园区,未来中以创新产业园将与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良性互动,推动汕头工业与以色列的创新科技直接对接,为汕头加快振兴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汕头“中以创新产业园”开工在即,汕头市委、市政府以及各部门正全力筹备启动建设工作。南方日报记者日前实地探访了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为“中以合作重点区域”之一的东莞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以下简称“中以产业园”),深入了解该产业园区“中以合作”的发展过程和运营模式,以期能为汕头在规划建设中以创新产业园的过程中提供“灵感”,探索出符合汕头经济社会发展的“汕头模式”。 ●文/图: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余丹
“园中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
从东莞市区驱车近30分钟,记者到达了东莞中以产业园所在地——松山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松山湖高新区”)。松山湖高新区于2001年11月设立,2010年9月批准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如今松山湖高新区拥有成熟、完善、便捷的生活配套,加之坐拥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是一个在国内具有示范意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技新城。
在中以产业园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刘芳的带领下,记者实地走访了目前还在建设中的中以产业园。中以产业园坐落于松山湖高新区内,背靠松湖花海,与华为终端总部相邻。刘芳称,松山湖高新区内产业园集聚,更有利于吸引人才进驻。
记者在现场看到,中以产业园首期的一期工程已顺利封顶,1、2号楼已基本完成外观建造,内部施工仍在继续中。时值正午,施工现场人员寥寥,1、2号楼外墙的独特设计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刘芳告诉记者,中以产业园内的建筑,由以色列知名设计师Amnon Rechter进行设计,整体采用欧式设计风格,引入以色列凯旋门和12星座的设计理念,在外墙采用希伯来文演变的水符号镂空的铝扣板加玻璃幕墙,稳重而富有人文气息。将来,园内部分建筑可按企业要求设计、装修,实现个性化定制。
据了解,中以产业园共占地380亩,建筑面积45万余平方米,计划分两期建设完成,其中首期工程190亩,投资总额约15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已于2013年9月动工兴建,将在2016年建成;二期将于2018年建成。届时园区内将建有企业总部独栋、高层研发大楼、人才公寓、专家楼、会展中心等,搭配有酒店、商业区、超市、银行、餐饮等服务设施。
民企“握手”政府模式获多方支持
中以产业园是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部、以色列经济部(原工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东莞市人民政府共推共建、由广东中以水处理环境科技创新园有限公司负责具体筹建与运营,是以色列授权在中国筹建的,也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以水为主题的国际创新园。
日前,汕头市发展改革局率队到东莞中以产业园进行考察调研。在汕头市发展改革局总经济师曹安定看来,中以产业园以“中以合作”为切入点,集聚全球先进水处理技术、优秀水处理人才、高端水处理企业和优质水处理资本,形成集水处理产业链上下游为一体的新兴产业集群,这种实事求是的发展目标值得汕头借鉴学习。
此外,中以产业园民企“握手”政府的合作模式也令曹安定印象深刻。2011年3月,以色列国家政府机构——工贸部率先与“杜围科技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签署共建“中以水业处理产业园”的联合声明。“在以色列,政府更多的是服务于企业,而中以产业园由企业主导经营,有利于两国企业间的沟通合作。”曹安定说。
记者了解到,民营企业与以色列政府部门直接签署合作协议,这在中以经贸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同年,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听取以色列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产业合作项目专题汇报后作出批示,科技部将对该项目给予支持。
2012年7月,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率团赴以色列开展科技经贸考察,与以色列经济部部长进行会谈。同年11月,东莞市政府与以色列工贸部签署《关于水处理领域经济技术交流与创新联合声明》。
据园区负责人介绍,在未来发展与运作上,园区将采用“官助民办”“三子融合”“国际合作”的创新体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运营模式。国家科技部将从政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方面予以指导支持;广东省科技厅将代表省人民政府在政策、资金、国际科技合作渠道等方面予以支持;东莞市政府将从土地、产业引导资金、良好的园区服务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至此,中以产业园得到了各方的全力支持,项目得以在短时间内付诸实施。
战略分支平台吸纳各国先进水处理技术
目前,中以产业园正积极整合政策、市场、资本、技术及其他软硬件等各方面优质资源,有序推进“四个平台、两个中心、五个产业化基地”的搭建工作,通过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以期实现“世界水谷”的目标。
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华耿介绍,今年以来,除了加速基建等硬件建设,产业园公司与国内多个城市均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介入多城市水处理市场,承接下多个基于PPP模式的水处理项目,分别为中以产业园的“技术池”“项目池”“资金池”注入新鲜内容。
潘华耿称,在中以产业园这一重大平台的基础上搭建了众多战略支平台,将为今后以色列先进水处理企业落地东莞对接中国搭建良好的市场资源基础。庞大的“项目池”,能为即将进驻的以色列企业更好对接国内市场,同时入园的小微型企业可以借助中以产业园的品牌和资源;逐渐扩大的“技术池”可针对各类水处理难题给出最优的综合解决方案。
目前中以产业园积极与以色列企业合作,运用以色列先进水处理技术,针对“尾水提标”“农村污水处理”“垃圾渗滤液”“生态修复”等类型建设了多个示范性项目,形成“技术合作与项目推进同时进行”,为中以产业园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
此外,中以产业园除了聚焦以色列水处理技术外,还不断吸纳其他国家先进的水处理技术。今年11月,来自挪威的8家水处理企业来中以产业园,与中国30多家企业进行产业对接活动。中以产业园市场总监江孔华称,此次主办挪威水处理技术交流会,是产业园引进国际优秀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举措之一。为了打造“国际水谷”,产业园已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水处理企业建立了广泛联系,目前签订入园协议的国外企业已经有40多家。
集聚全球最高端水处理技术、人才、企业和资本,帮助中国解决环境问题,才是中以产业园即国际水谷的最终目标。“‘中以’是第一条渠道,但我们并不排除有更好的渠道。”潘华耿说。
期待能与汕头合作治理练江污染
今年9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公布广佛跨界河流、深莞茅洲河、汕揭练江、湛茂小东江(以下简称“四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第三方评估的情况,“四河”中只有练江呈恶化趋势。练江污染可谓是目前困扰着汕头、揭阳政府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潮汕人民的“心头痛”。
而中以产业园作为目前专注于水处理技术,且已有多个成功示范性案例的企业,其董事长潘华耿表示,非常期待与汕头政府合作,共同推动练江的治污工程。
潘华耿:合作办学为汕头抢占先机
随着中国与以色列的合作日益密切,两国技术的研发、孵化、交易、融资平台都正在成系统、成规模地建设。当前,中国国内已出现若干“中以产业园”或“以色列科技园”,并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作为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华耿不仅对全国的中以产业园相当了解,并且对产业园的定义与发展,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汕头将建“中以创新产业园”,潘华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园区定位要明确
“产业园成功与否在于内容的设计,内容的丰富和内容的重填。”潘华耿说,“内容”即指产业园的定位,一个好的产业园,要先明确好定位,满足进园企业的核心诉求,才能吸引到企业进驻,“没有内容,你的产业园建得再漂亮,用金子打造的也没有用。”
其次,潘华耿认为,光有“内容”满足企业还不足够。“你不仅要满足他们,还要比其他地方更加满足他们。”潘华耿说,汕头欲打造“中以合作”平台,关键要确定好园区定位——一个能令以色列企业最终选择汕头的定位。
满足三个核心利益诉求
在潘华耿看来,一个好的产业园,包含三个核心利益诉求点。第一点是产业园区有没有更多的项目支撑,能否帮助入园企业创造更多与中国市场对接的机会。这个诉求点,是企业选择进驻产业园区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点是资金,企业有了项目、机会、载体还不够,还需要有资金支撑。潘华耿说,这其中的“资金”不是单纯地指代一个基金,而是指由基金、风投、天使投资等组成的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金融体系来支撑产业园内企业项目和企业本身的发展。
第三点是人才的支撑。潘华耿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与美国“硅谷”齐名的以色列海法工业园,聚集了超过百家国际500强企业的研发总部,其中包括美国苹果公司——苹果公司在全球只有两个研发中心,一个设立在美国,另一个就设立在海法工业园。“在战争动乱不断的以色列,为何还能够吸引那么多优秀的企业进驻?”潘华耿回答,这是因为有以色列理工学院源源不断地为其输送高素质人才。
“三个核心利益诉求点要怎么走,走得好与坏,决定了你产业园未来的发展。”潘华耿指出,当下产业园的服务体系、配套设施等都是必要但次要的,作为产业园的负责人,要考量的首先是这三点诉求。
合作办学弥补经济实力差距
2013年8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了大连、常州、东莞、广州作为首批中以合作示范重点区域。而依托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落户汕头的契机,汕头也将打造“中以创新产业园”,作为科研成果技术转化、项目进行商业孵化的平台。
“汕头虽然经济实力不如其他中以合作示范区域,但汕头拥有其他区域都不具备的最大优势——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潘华耿称,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在这一点上,汕头占尽了先机,可以优先转化两校共同合作研发的科技创新成果。
此外,潘华耿认为,得益于李嘉诚先生对家乡的关注和李嘉诚基金会的支持,“资金”在未来并不会成为汕头打造“中以创新产业园”的难题。“占尽‘地利’‘人和’,关键看汕头怎么把握。”潘华耿说。
链接
四大中以合作重点示范区域
201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在全国4个区域重点推动开展中国—以色列高技术产业合作。四大重点合作区域即东莞松山湖、广州黄埔、常州武进和大连高新区。
四大区域的共同特点是:四大合作区域都是高科技园区,并且都位于经济发达的城市;都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和对以合作规划,并且都已开展了相当程度的合作;都是以“园中园”的形式,设立中国-以色列合作园区;合作重点均是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四大重点区域的中以合作均取得了快速进展。
东莞:松山湖中以产业园
中以产业园以中以合作为切入点,旨在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水谷,集聚全球先进水处理技术、优秀水处理人才、高端水处理企业和优质水处理资本,形成集水处理产业链上下游为一体的新兴产业集群。
常州:中以常州创新园
2015年1月29日,中以两国政府第一个创新合作示范园区——中以常州创新园在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以色列时任外交部部长利伯曼的共同见证下揭牌。中以常州创新园聚焦新医疗器械和汽车零部件产业。
广州:黄埔智能产业园
“中以生物科技之桥”是黄埔智能产业园中以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014年12月12日,广州开发区科信局、生物岛公司与以色列前首席科学家、贸工部次长、国家“孵化器之父”苏格·基莱特曼博士率领的团队签署了“中以生物科技之桥”项目合作备忘,有望引入100多项以色列生物技术。
大连:中国—以色列高技术产业合作
大连高新区管委会高度重视中以高技术产业合作基地建设,日前成立了大连高新区“中国—以色列高技术产业合作”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围绕海水淡化、海洋油污处理、通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与医疗器械、人工智能、半导体、农业现代化、科技金融九大重点合作领域,重点推进以色列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技术的转让、交易推广和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