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红色印迹 ⑨ | 东莞中学:中国共产党东莞第一个支部于此成立
三月,风清日暖,草长莺飞,春意盎然。这是一年蓄积的生命力,是春天赠予的美妙礼物。
漫步东莞中学校园,掩映于郁苍古树的浓厚历史气息扑面而来。那座古香古色的科学楼前,数名学生欢声笑语地走过,幸福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科学楼前有一块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东莞第一个支部成立处”的石碑。石碑上面的小字写着:“此处为当日学生宿舍遗址,1924年春,广东省党组织派莫萃华入住莞中学生宿舍,发展组织。是年冬,于此成立中国共产党东莞县第一个支部。”
红色革命火种,在这里播撒;理想信仰之光,在这里点燃。驻足凭栏,琅琅书声从教室传来,将我们引入97年前的那段充满硝烟和激情的岁月。
▲中国共产党东莞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处遗址
进步青年聚集 爱国救国思潮传播
临近缅怀,石碑结构严谨,线条分明,菱角有致,饱经岁月风雨洗礼,依然历久弥新,石碑上文字的熠熠生辉。
要追寻中国共产党东莞第一个支部成立的历史,要从东莞中学建校办学开始讲起。
东莞中学(前身为“东莞学堂”)创办于1902年9月,是一所具有光荣爱国传统和革命传统的学校。
1919年前后,东莞中学大批在北平读大学的校友,不断寄回宣传新文化、新道德以及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书刊。当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东莞时,东莞中学学生的爱国热情如火山般迸发出来。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中,东莞中学学生联合县立高等小学400余人整队游行,并组织学界联合会分赴各区演讲。在莞城、太平、道滘、龙湾、曲海等地搜查销毁日货的同时,还发动社会各界人士抵制日货。
东莞中学,在这里,思想启蒙的号角吹响振聋发聩的最强音,将爱国青年们的心燃得火热。救国存亡,他们喊出了气贯长虹的声势。熊熊火焰,即将把整个莞邑大地映得通红。
▲现在莞中的绿瓦楼
筚路蓝缕 建立中共东莞第一个支部
站在“中国共产党东莞第一个支部成立处”纪念石碑前,顿时肃静庄严,无限思绪涌上心头,先辈们筚路蓝缕的创业情景历历在目。
上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如火如荼。1923年夏秋间,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代理书记阮啸仙派莫萃华回东莞组建青年团组织。当年10月,莫萃华在洪屋涡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直辖东莞支部,成员7人,莫萃华任支部书记。
1924年6月,蔡如平、蔡日新被委任为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回东莞开展农民运动。同年11月,莫萃华、蔡如平、蔡日新先后被吸收为共产党员。同年12月,他们组成中共东莞支部,隶属中共广东区委,莫萃华任支部书记,机关设在东莞中学,这是东莞的第一个中共支部。
莫萃华同时兼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东莞特别支部书记,党、团组织合在一起活动。莫萃华的活动地点主要在东莞中学学生宿舍。他在东莞中学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把《向导》《少年先锋》《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籍介绍给进步学生,发展党团组织,先后吸收李本立、周棠、黄国器、刘伯刚、叶铎辉、李鹤年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和青年团(1925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
中共东莞支部的建立,是东莞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个重大事件。从此,东莞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1949年10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开进莞城,东莞正式宣告解放。
▲四十年代莞中校门老照片
凝结时代记忆 激励前行动力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溯时光,当年的东莞中学宿舍楼于1946年拆除,在原地新建学生宿舍平房15间,1985年再次拆除新建科学楼。百年过去,虽然两经新建,但总体布局和当年基本一致。
历史不作古,记忆永长存。中国共产党东莞第一个支部遗址,每一次经过、每一秒缅怀,那史诗般的无上光辉和荣耀从历史深处轻轻走来,细细倾说。她凝结着时代记忆,更激励着前行动力。
“每天都是一个神圣的精神洗礼。”高二(7)班的学习委员陈心怡同学说,入学的第一天,就听老师讲起这段光荣的历史,校园内红色文化无处不在,深深影响着她的学习与生活,红色精神渐渐熔铸在心中。“先烈们的事迹更加坚定了我的人生目标,永不止步,不断完善提升自我,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陈心怡说。
进入东莞中学工作后,让历史老师张光海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在这个红色文化浓厚的校园里工作,让我深感无比光荣和责任重大。”张光海说,在教学工作中,他将校园红色历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让课程成为红色精神传播主阵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东莞中学始终与祖国同命运,与家乡共呼吸。在东莞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东莞中学师生和校友们奋斗的足迹。”东莞中学副校长周剑光表示,今年该校将开展一系列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计划创设研究课题,将党史校史学教融合创新丰富学校德育,通过利用好“第一个中共东莞支部遗址”进行宣传、校友“红色故事”党史系列报告会、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等形式,突出青少年群体,贴近青少年需要,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学校德育工作。
文字:刘召
摄影:李梦颖 视频:李梦颖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