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人口红利”退潮 中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

30.11.2015  10:52

■人口城市化要分层进行,通过积分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不同保障层面,留住东莞想要留住的人。图为市中心人才市场举办大型招聘会,大批大学应届毕业生前来应聘。

■人才招聘会。(记者  程永强  郑琳东  杨泽彬  郑志波  实习生  纪勇 摄)

■人口城市化对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公共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图为智汇东莞微信公众号。

郑梓桢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原所长、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知名人口学家,广东省积分制管理体系的主要设计者。

东莞时间网讯 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共享发展这一理念——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面对重大战略机遇期,东莞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离不开海纳天下人才,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在这片土地上工作生活的每一个人,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然而,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人口红利”的式微,坊间出现了东莞“人气”不如以前的声音。一些本地人担心,人如果变少了,厂房闲置怎么办?房子谁来租?与此同时,新一轮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外来人口想在东莞实现市民化,但留住所有人对东莞来说也不现实。东莞到底需要多少人?成为大家经常议论的话题。

如何破解这些矛盾?省社科院研究员、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原所长郑梓桢认为,“人口红利”的式微是一种正常现象,东莞的人口规模要与未来的产业定位相联系,而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当前,人才结构失衡、高层次人才数量少等,才是人口城市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郑梓桢认为,人口城市化要分层进行,通过积分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不同保障层面,留住东莞想要留住的人。要借助“互联网+政务”,从三级民生平台入手,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要从社会管理入手,打造有“获得感”的城市。通过改善环境吸引高素质人口,进而优化人口结构,才能培育出与创新发展、共享发展相匹配的人口结构。

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东莞制造”,充分尝到了“人口红利”的甜头,在改革开放浪潮中造就了“东莞奇迹”。当前,东莞人口的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潮”现象。

东莞日报 :有观点认为,如果东莞人口规模真的变小了,产业发展会受影响,连物业出租都难以为继。对此,您怎么看?

郑梓桢:东莞人口的大量聚集是因产业结构而起的。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代表的制造业,充分尝到了“人口红利”的甜头,在改革开放浪潮中造就了“东莞奇迹”,奠定了  “国际制造业名城”的地位。

改革开放30多年,全民要共享发展成果,工资水平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带来的另一面就是,劳动力成本升高,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过去引以为傲的“资本”消失了。

决定人口的去留,产业结构是第一因素。如果产业结构改变了,而且改变的趋势是不可逆的话,那么,依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必然会退出。其次是市场竞争的选择,东莞不是不能搞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这样要面临在更广阔的地域竞争,包括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竞争。显而易见,在人力资源成本上,东莞并不具备优势。产业和人口转移出去,是市场的选择。因此,我们要尊重市场。

事实上,东莞较早认识到这一问题,也在大力实施转型升级战略,一些代工企业转出东莞,进而依附在这些产业、企业上的人也有所流失。这对东莞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倒逼,反过来又会对东莞的人口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东莞制鞋等传统产业、大型工厂企业开始往东南亚延伸,甚至不远万里到非洲去设厂。短期内,东莞的 经济 会受到一定影响。但长远看来,会形成一种产业倒逼,传统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走,落后产业逐渐被淘汰,反而给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当前,东莞人口的确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潮”现象。同时,还有一个现象需要关注,就是大量的外来人口,他们很想扎根东莞,但又得不到相应的公共服务,东莞面临着如何加快人口城市化的问题。

这对矛盾,要从东莞需要怎样的人口规模、怎样的人口结构、想留下哪些人、怎样留住这些人的角度来考虑。

东莞日报:您觉得东莞未来的发展,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人口规模?需要怎样的一个人口结构?

郑梓桢: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和这个城市选择怎样的产业发展路径有关。如果东莞的产业转型升级成功还需要很长一个时间,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占到了大多数,人口规模还是要大一些才能支撑。如果“机器换人”推进顺利,产业转型升级较理想,人口总量可以适当“瘦身”。以东莞的土地面积和生态承载力,在较理想的状态下评估,人口规模保持在600万左右比较适宜。东莞夹在广、深中间,发展空间受挤压,规模太大不太现实。我以前也给东莞做过测算,至多在800万。

东莞和深圳一样,人口以年轻人为主,这也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多,没有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十三五”期间,人口的年龄结构没有多大的回旋余地,仍然保持年轻这一特点,意味着现有劳动力和潜在劳动力相对充裕。从人口素质结构方面看,东莞以低层次的产业工人为主,中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相对来说是畸形的、不成比例的。

首先要加快外来人口的城市化,留住发展想要的人;其次是不断调整人口结构,提升人口素质。

如何破解人口城市化困局?

保住底线公平分层进行  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力度

东莞的人口结构极具特殊性,对东莞的公共服务供给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东莞乃至整个广东,都还没有实力,承担所有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为此,东莞的人口城市化要分层进行,通过积分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不同保障层面,留住东莞想要留住的人。

东莞日报:外来人口占大多数这种人口结构,对东莞实现共享发展是一个严峻挑战,东莞应该重点从哪些方面努力,破解难题?

郑梓桢:目前,东莞乃至整个广东,都还没有实力,承担所有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但现在又有这么多人要城市化,怎么办?答案是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底线公平。对外来人口,有些暂时是给不了的,比如说,公立学位只能部分满足,住房、低保等,要想与户籍居民的一样,还做不到。这个不是歧视,而是经济实力问题。

反观外来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除了积分入学等少数政策推行得比较好外,其他方面鲜有亮点。要使一个家庭、一个劳动力在东莞扎下根来,仅仅教育是不够的,基本公共服务都应该有保障,要补好基本公共服务这一短板。

虽然东莞不能供给所有的公共服务,但可以给基本的公共服务。为常住人口、为外来人口提供一种底线公平,为他们在东莞正常工作生活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民生环境。要注意分层进行。积分制也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好,是两个层次,积分制是最高层次,是给外来人口户口,给予与户籍人口一样的待遇。基本服务均等化是兜底,保底线公平。

城市化是“十三五”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核心是人的城市化。而东莞此前的城市化,是仓促的城市化、粗糙的城市化,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城市框架的搭建,忽略了人的发展。今后,要按照高质量的城市化来建设东莞,提升人口的城市化质量。城市化有硬件要上,但人口城市化的短板要补,外来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跟上。

东莞日报: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在您看来,根据东莞实际,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东莞可从哪些方面突破和作为?

郑梓桢:个人认为,居住证制度还是要跟积分制、基本公共服务挂钩。

我并不赞成东莞开放户籍,或者去寻求大的突破。人口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成果,而不能人为地拔高或阻滞,它应该与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单纯用城市化来促进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是有风险的。如果没有解决好就业,外来人口进来干什么?无非是农村平民变成城市平民。要防止这种趋势。因此,我们不能硬性地规定、组织外来人口城市化,而是推行了积分制、基本服务均等化这样的政策,有序地、理性地应对人口城市化问题。

东莞日报:对于外来人口来说,子女教育问题是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以教育为代表的各类公共服务问题,还涉及到一个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问题。东莞该怎么办?

郑梓桢:这涉及到财政安排问题,要不断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当初,广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时,已经提出公共财政要更多的向民生倾斜。在教育方面,东莞可以迈开更大的步子,短期内几十亿、上百亿的大手笔投入,提供相对充裕的公立学位,既可以解决民生问题,又可以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从长远看,还可以为东莞的人口质量打下基础,从而为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的再度起飞打下基础。

的确,以教育为代表的各类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还涉及到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问题。类似国家层面推行“教育券”、生均经费跟着孩子走这种政策,这类制度设计我也赞同。基本服务均等化的实施,单凭一省一市之力是不行的,国家投入的那部分也要落下来,教育方面,就是“教育券”。全国两会期间,有些地方也在提。但是国家要通盘考虑,一时还很难铺开。东莞等不来这个政策怎么办?只能自己先干。只能一边去申请政策,一边去抓教育投入。政府自身要将立足点放在通过自身努力上,外来人口不可能等“教育券”实施了,才把孩子送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