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理想与现实有多远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人才结构调整升级的命题再次摆在东莞面前。4月18日,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主持召开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时强调,要加快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力争在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上走在全省前列。
那么,东莞人才结构调整存在哪些困难与挑战?要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理想与现实有多远?连日来,南方日报记者针对上述问题走访发现,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东莞面临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的诸多挑战,迫切需要人才支撑,而摆在东莞面前的,还有技术人才不足、中层次人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挑战。
在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看来,人口红利的消退,说明东莞逐渐失去低成本优势。此时,东莞应该认清挑战与困难,想办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新的比较优势。
A。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与技术人才不足
在唯美生产线上,瓷砖一出窑炉就进入自动输送带,通过地下送到百米外的车间,抛光、磨边、切割、检测、打包等工序都在自动输送带上完成。偌大的生产车间里只有不到20名工人在巡查机器是否正常工作,放在以前,这条生产线上还是“人满为患”。
这种变化得益于“机器换人”,以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代替人工。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这一战略被认为是有效的应对方式。不过,新的烦恼再次来临。
“‘机器换人’替代了部分普工,但控制机器的技能人才缺口变得更大。”唯美陶瓷董事长黄建平告诉记者,制造业如今面临人才的瓶颈问题,最主要的是技术人才培养与相应机构的欠缺。
黄建平举例说,目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要求企业员工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但现实情况与此相去甚远。
近年来,东莞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新动力不断增强,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但相关人才的缺口为不少企业带来困扰。
东莞长荣玩具有限公司以前主要做玩具代工,今年开始尝试无人机领域。其招聘主管刘航说,今年公司战略调整,人才需求方面也有很大变动,“主要是技术工特别短缺,但很难招得到人”。
在丁力看来,东莞制造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但如果不具备自主创新条件而冒进,很容易陷入进退两难的“三明治困境”。此时,企业最核心的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沉下心引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经验、模式,培育优秀的技术人才。
黄建平也认可这一看法。“现在企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已经发生改变,从过去非熟练劳动力为主转为需要大量熟练劳动力。”黄建平认为,技能人才缺失的重要原因,就是技术人才培养方式与实际岗位需求脱离,政府部门必须要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办更多技术培训学校、增加各种教育投资等,才能让技能人才规模跟上产业发展的脚步。
一位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说,每个企业都想转型,找到合适的方向不难,难的就是招聘到合适的人才,“有人才有支撑,否则都是空谈”。
B。“中层”人才缺失与环境政策配套不完善
近年来,东莞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强人才经费投入保障,通过加大人才平台的建设创新力度,在较短时间内迅速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一组数据显示,东莞拥有中央“千人计划”专家22名、高层次人才7.5万人、省市创新科研团队44个,高层次人才总量和人才载体建设情况位居全省前列……
一名高层次人才可以带来一个科研项目,一个科研项目进而带动一个产业,人才优势将最终转化为发展优势。
但在记者走访中发现,在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涌入东莞的过程中,以本科生、硕士生为代表的人才却成为东莞人才结构的短板。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说,在人才引进方面,东莞首先还是要认识到有差距。如今东莞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很大,对基层的打工者保障也不错,但是对于中间层次的人才吸引力度还不够。例如,武汉有约1000万人口,可是在校大学生就占了140万人,东莞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现在在东莞工作的外地人,和早期的‘三来一补’来贡献劳动力的不一样,如今他们为东莞贡献的是智力。”张国军说,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的,不同层次的人需求不一样,高层次人才可以主导项目,但具体执行还需要大量中层次人才,东莞引进人才需要打组合拳。
来自企业界的人士同样有此感受。在去年底召开的东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座谈会上,华为公司的代表直言,东莞人口结构中,学历在大专以上的比例非常小,将来东莞人口结构提升后,东莞需要考虑整个服务和配套如何更好地支撑这些人才发展。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说,一个城市是由不同的组织和人员组成的,单纯靠200多万的户籍人口难以支撑东莞经济发展,需要考虑引进、留住各层次人才在东莞的发展,相关环境配套政策尤为关键。
林江说,在引、留人才上东莞都需在入户、教育、在职进修、公共服务等政策方面入手。此外,政府部门应该多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让他们提高技能的能力,成长为“中层”人才。
C。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尴尬的虹吸效应
身处广州、深圳之间,东莞优越的地理位置承接着两座城市创新资源的“外溢效应”,但另一方面,人才的“虹吸效应”也让东莞企业的人才招聘经常面临被动的尴尬局面。
东莞大伟成记玩具有限公司行政经理耿文秀说,公司所在地黄江紧挨深圳,弊端就在于深圳的工资要高过东莞很多,很多人都去深圳了;但有利之处表现在,随着深圳产业的外溢、城市的转型,这些人可能又会回来。耿文秀说,去年3月份的时候,公司还缺工五六百人,但到3月底的时候,深圳过来一批求职者,公司通过培训、引导就填上了这一缺口。
然而,在另一些企业家看来,这样的人才外溢多少有些被动。厚街一位从事电商行业的企业家说,近年来是有深圳不少创新、创业人才来到东莞,但如果一个人才深圳和东莞都需要,对方选择去深圳的概率要大得多。大朗一家电子公司技术总监说,公司之前在深圳时,研发人才达80人,搬到东莞后,只有10多人跟了过来。公司开出同样的薪酬,在深圳就招得到人,在东莞却遇到招人难。
2015年东莞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华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洪汝说,自己企业是生产高环保家居装饰材料的,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是集博士、硕士等优秀专业人才的研发团队,但在引才过程中发现,往往要付出比广州等一线城市高30%-50%的待遇,这些优秀人才才愿意来莞。他说,不少人看到公司周边的环境,就打起了退堂鼓。
广东省社科院企业研究所副所长李源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企业从深圳转移到东莞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转移的深圳企业当中,除了生产制造转移到东莞外,还有很多研发机构也放在了东莞,很多人都是深圳、东莞双城记的生活状态。但李源同时指出,这种情况下,东莞需在城市配套、人文环境等软硬件上发力。譬如,东莞得为深圳客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能满足新兴产业的人才在学术交流、继续学习等软实力上的需求,才可吸引、培育高素质人才。
“建立创新生态环境,人才最为缺乏,东莞要吸引这些人才的落户,或说是以项目带动这些人才的进驻,将科研成果吸引过来产业化。”李源说,人才是推动产业链向上游端转移的关键因素,这也是东莞产业创新发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人才的培育方面,除城市景观、基础设施完善等硬件配套完善外,东莞要搭建承接创新要素的平台,如高水平理工大学的筹建、产学研成果的对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