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供电局2015上半年干了什么?
第一部分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15年上半年,东莞供电局完成供电量300.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4%.全口径用户平均停电时间0.66小时,同比下降56%.完成电网投资3.92亿元,投产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3项。电网最高负荷达1238.61万千瓦,同比增长2.34%.
第二部分 2015年上半年主要工作
一、做好电力有序供应,全力支持东莞经济发展。
深化市属重大建设项目的供电配套服务。
提前做好市属184项重大项目用电报装准备工作,已受理了267宗共66.84万千伏安的用电报装申请。
优先安排4.46亿元解决354项配网重过载问题,全市重载配变数量同比减少46.43%.配合完成了银龙路(银龙桥)、横海大桥、交通堵塞点东城段及大岭山段等9项电力迁改工程,助力民生项目早日完工。
配合开展±800千伏滇西北直流输电工程前期工作,完成项目基础性收资,有效推进项目进程。
供电服务更加多元化。
加大便民服务力度,实现了远程服务渠道与实体营业厅功能一致化,远程业务办理比例达52.60%.开展上门服务18570次,上门服务比例为68.03%.推广微信报障和急修APP功能应用,故障停电通知到户率提升至85%.率先将“电莞家”社会责任示范区打造为电力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并成功入选全市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
二、持续推进电网建设“大会战”,东莞电网更加坚强。
“大会战”再获阶段性成果。
在超额完成“第一阶段”任务的基础上,获得市政府支持召开“大会战”总结大会,出台“1+2”政策文件,引领电网建设走上快车道投产500千伏纵江站及220千伏大朗变电站输变电工程,进一步完善东莞网架。其中,纵江站工程获评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
电网规划实效性大幅度增强。
深度参与广东省“十三五”输电网规划,推动解决7个同塔双回及以上线路跳闸引起的一级事件风险。
科学编制“十三五”配电网规划,以高中低压配电网互相联动为原则,加大对电网基准风险和重过载问题的解决力度,提出项目解决三级以上基准风险51个、10千伏重过载线路206回、重过载配变1278台。
新能源并网管理有效完善。
建立分布式光伏发电信息报送机制,及时掌握全市光伏并网需求。
制定新能源并网技术规范,合理引导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接入。截至2015年6月底,已完成10个,共56兆瓦容量的光伏项目并网接入。
积极参与我市电动汽车充电站规划与建设管理,推动东城体育公园、龙湾花卉公园两地充电站投资建设。
三、全面加强风险管控,供电可靠性稳步提升。
多措并举管控电网风险。
建设一体化电网风险管控平台,强化电网风险的闭环管控和监督到位。
共化解三级事件及以上的电网风险59项,全力做好设备检修和莆白解口入纵江工程的电网风险管控,确保工程顺利投产。
首次开展配网运行基准风险评估,重点识别配网单一馈线故障造成重要用户停电等风险,提前管控、防范未然。
政企联动确保供电可靠性。
固化了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机制,上半年完成426项隐患整治。
全面开展设备设施防洪防涝隐患排查,完成55个变电站和253项输配电隐患的防洪防涝改造,打造牢固的电力输送基地。
内外兼修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提前策划,周密部署,出色完成支援海南博鳌亚洲论坛、苏迪曼杯、加博会以及高考等保供电工作,尽显社会担当。
开展防风防汛暨设备应急双盲实战演练,提高防风防汛应急处置能力。
安全生产指标平稳可控未发生人身事故(事件)和四级及以上电力安全、设备事故。
四、深入推进管理创新,企业管理再上台阶。
建立了“两书”监督评价机制,全力推动作业标准体系落地。
深入开展“无文件班组”管理工作,减轻基层45%的报表填报负担。
纵江输变电工程档案管理入围该领域最高荣誉“金册奖”评选,为东莞市首例。
建立“6+1”系统全过程管控推广机制,按期实现主网生产、计划、基建、物资等系统单轨上线运行,营销、人资、配网生产等系统双轨试运行。
五、着力强化“以人为本”,员工队伍活力增强。
推动干部跨部门、跨地区交流,调整交流干部70人。
完成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专业技术岗位组(竞)聘工作,进一步促进机关、基层人员双向流动。
探索实施技能类班组岗位胜任能力评价营业厅运作模式,完成6期共252人次技能类初、中级作业员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工作。
何满棠同志成为我局首位全国劳动模范。
六、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依法治企,企业建设更趋完善。
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相结合,强化全局党建主业意识。
严格执行党支部学习制度,形成了“每周一学”的新常态。
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分解机制,实行“一风险两报告”。局党委、纪委书记监督各专业年度党廉责任落实工作部署。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依法规范企业经营管理。
第三部分 下半年主要工作
一、强化服务意识,全力做好电力有序供应二、坚持“底线思维”,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三、坚持“迎难而上”,推进电网建设稳步向前四、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提升员工队伍战斗力五、夯实管理基础,全面增强企业发展源动力六、落实“三严三实”,全方位推进企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