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供销社:体制变迁中的改革标杆

17.05.2014  04:33

东莞市供销社已在全市各镇建设了平价商店71家,占全市平价商店总数的43%。 南方日报 供图

[致敬词]

乡村供销社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组织。

它经历了反复的体制变化:两次转为全民所有制和两次退回到集体所有制,后供销社的性质就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变成了政府部门与企业的集合体。

在这半个多世纪里,东莞供销社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后,遭遇发展困顿,历史债务一度超过了11亿元。

这个因计划经济而生的机构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在市场经济中终于浴火重生。到2 0 13年时,东莞供销社销售总额达到51.2亿元,有7家直属公司,基层社30个,归口转制企业12家,为东莞提供了11000多个就业岗位,成为东莞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系统最完整的合作经济组织。

用中国供销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王侠的话说,东莞供销社的改革走在了全国供销社系统的前列。

 11亿元历史包袱

东莞市供销合作联社始建于1951年3月,在物质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为东莞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到了1990年代后期,市场进一步放开,私人百货商店纷纷开了起来,供销的优势不再。”茶山供销社主任卫秀云介绍。

1990年,二十来岁的卫秀云,刚进入茶山供销社,从一个基层销售员做起。卫秀云回忆,那时还没有现代自选超市,供销社的商场叫“门市部”,是传统的柜台式销售,顾客隔着玻璃指一指货柜上的商品,示意销售员取货查看。1992年,茶山供销社特意整合了几间门市部,建成了900平方米的综合超市,这在东莞的供销社系统中还是第一个“吃螃蟹”。

不过,其它镇街基层社却在这一轮竞争中日益凋零。“到了后期,基层社被下放到镇街管理,物业被变卖,资产流失,资不抵债的情况进一步加剧”。据了解,1994年,供销社26个基层社曾一度下放给各镇管理,到1996年,管理权才重新收归到东莞市供销社。东莞市供销社副主任李福新直言,在这一时期,东莞各个基层社债台高筑,东莞供销社的历史负债一度超过了11亿元。

策略调整带来生机

2001年,在东莞市政府的支持下,这个负债累累的老牌企业通过债务打包、变更还款、集体统筹协商等方式改革,逐步减轻了历史包袱。经过3年时间,东莞市供销社化解债务9.5亿元,从亏损社转变成了盈利社。2004年在广东省的供销社工作会议上,以主打社区综合服务以及充分利用城市辐射促进农产品流通的“东莞经验”被推广。

2009至2013年期间,又累计卸减债务8491万元,全系统基层历史债务问题基本解决。

在卫秀云看来,这一转变主要归功于经营策略的调整,特别是在日用消费品零售上,供销社将服务对象从农村农民转向了城市居民,经营范围也从食盐、烟花炮竹、农资扩张到家电、百货、粮油、洋酒等新产品。此外,整个供销社系统还涉足物业资产经营、食品加工等领域,2004年起,甚至进军新兴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并推出了东莞再生资源的拍卖平台。

与此同时,供销社的经营模式已从当初的分散经营、单打独斗,整合为现代业态的连锁经营,这一改变也给供销社的发展带来了生机。2010年成立的东莞新供销愉康商贸连锁公司由茶山、常平、东城等7个基层社和省供销社直属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目前直营店达6家,加盟合作的便利连锁店则多达60家,成为东莞零售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此外,供销社还发挥了覆盖城乡、经营网点多的优势,大力铺开平价商店的建设,已在全市各镇建设了平价商店71家,占全市平价商店总数的43%,为东莞物价发挥了“稳定阀”的作用。

 新制度激发活力

在李福新看来,东莞供销社得以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产权上面的创新和探索。

早在2000年9月,东莞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理顺市供销合作联社管理体制问题的通知》,将市供销社定位为正处级事业单位,经费实行独立核算、自收自支。

2001年开始,对直属企业进行改制后,东莞市供销社仅保留东莞市拍卖行、东莞市果菜公司两家直属企业。原有旗下的12家国有企业都转制为民营,自负盈亏,不再由东莞供销社直属管理。

2009年起,东莞供销社以股份制的方式先后成立了5家直属企业。其中,东供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就是由东莞供销社系统内17家企业共同出资建成,是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运作的集体股份制公司。这一公司建成了供销社系统内的融资平台,至今已为长安等多个基层社提供了近3亿元的中、短期资金周转。

 目标瞄准100亿

去年6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调研组在东莞调研,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佟宝君称,东莞供销社在资产管理、企业运营以及企业发展壮大、服务城市居民和自身改革等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中国供销总社两任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李成玉、王侠先后来莞调研视察,称东莞市供销社的改革尝试已成为了全国供销系统的一个标杆。

在2013年的东莞市供销社系统年度工作总结会议上,东莞市供销社主任彭日东亮出了一组数据:2001年来,全系统共清还、处置历史债务近12亿元,资产负债率大幅下降。

据彭日东介绍,2013年市供销全系统可实现销售总额51.2亿元,同比增长13%;销售总额超过亿元的单位就有13个。利润总额达5157万元,同比增长15.11%。彭日东还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到2018年,全系统销售总额突破100亿元,利润总额突破1亿元,年平均增速10%以上。

 [对话]

  供销社改革是公有制经济改革标杆

  南都:怎么评价供销社改革突围的意义?

黄挺(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就是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让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社会资本相互融合发展。东莞供销社属于公有制企业,但在这一轮改革中,他们主动引入了民营企业、职工参股,也引进了集体资本,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力量,这种改革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和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改革精神相符合。

现在供销社经过改革后,目前的形势能够适应市场化竞争,还清了11个亿的历史债务,并突破了原有农民、农村市场的局限,紧随东莞城市化的脚步,在经营战略上多元化发展,走得更远,这就说明供销社的改革已经通过了市场优胜劣汰的考验,是成功的,可以继续深化推进。

李秋阳(东莞市党校副教授、东莞市中和汇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东莞供销社保持了原有国有企业的性质,但在企业制度和产权上做了很多新的尝试,也是因为这些尝试,才有了现在多元化、更灵动的经营格局。这种经营格局也更适应东莞城市化、工业化的趋势,原本的供销社系统只针对农村市场、面向农民,现在供销社系统也跟着这个城市在升级,延伸到了再生资源、物业资产等多个新领域。而且,通过体制变革、鼓励职工入股等方式,破除了之前的“大锅饭”,调动了积极性。供销社的改革,可以说是东莞公有制经济改革的一个标杆。

[结束语]

  深圳敏于思,东莞专于行。

  深圳创造和发扬了诸多观念,东莞则埋头于苦干与实践。

行动的力量”系列报道缘起是想印证这一印象。

二十篇报道之后,我们发现东莞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里,除了务实肯干,其实还隐含两层意思。

一是市场观念。创造条件促成资源的流动而能合理配置,尊重个人利益,从利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比如“三来一补”,比如集资建桥铺路。

二是规则意识。一方面是尊重既有的政策和约束,等待风向转变;另一方面,善于建立规则和秩序,让游戏更加得心应手。比如职业篮球的发源,比如酒店业的标准化服务。

这是“行动的力量”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东莞的行动力不会衰竭,拐点来临之际,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