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

15.10.2014  10:05

  “越唱越红”打工歌手歌唱大赛已成为全省性的文化品牌活动。

  我市在全国首创24小时图书自助借还服务。图为市民在东莞图书馆ATM上借书。

   东莞时间网讯 自2011年起,东莞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凝心聚力,认真谋划,勇于创新,大胆实践,高标准建设文化设施,全方位打造文化品牌,多途径探索文化创新,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无论是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还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抑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均取得了质的飞跃。

  创建过程中,东莞立足高标准、严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具有创新性、导向性的公共文化建设路径和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不仅大大提升了东莞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构建起全民所系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其他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了参考及示范。

   经验1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

  “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精神之一。

  其实,多年来,东莞始终注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通过出台《东莞市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工作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大力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文化建设,创新了社会办文化机制。在2013年的“千场演出”活动中,专门设置了200场供市内具备演出资质的文化企业、文艺团体组织实施,有效拓展了文化活动的资金投入渠道。

  与此同时,积极鼓励、推动社会办博物馆,涌现出唯美陶瓷、圣心糕点、农商行钱币等数家特色鲜明的社会办博物馆,成为我市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提倡社会办文艺团体,组建了数百个文艺协会、文艺团队,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

  如今,在东莞这块文化热土上,搞摄影的、唱粤曲的、写小说的、练书画的,各有所乐,各种文化活动如火如荼,为东莞文化建设增添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经验2

  创新文化设施管理运作机制

  同时,依托“文化新城”、“文化名城”战略,一座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成为东莞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硬件设施建起来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是关键。务实的东莞人深知这一点,创新的文化设施运作机制应运而生。

  在文化惠民理念的引导下,东莞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不断完善文化设施管理运作机制,有效提升了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益。如东莞图书馆实施全市图书馆总分馆制、“一馆借书,多馆还书”,在全国首创24小时自助借还服务,推出全国第一个自助图书馆和第一台图书馆ATM,与32个镇(街)共同构成了时间全天候、空间全覆盖的图书馆网络,形成了“永不关闭”的图书馆服务体系;东莞玉兰大剧院采用政府补贴、限价经营、院线运营的模式,被复制到国内30多个城市。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各级公共文化场馆经费由财政资金全额拨款,服务内容全部公示,有效满足了市民的基本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属于你我他。东莞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始终坚持共建共享,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菜单式”服务就是对此很好的注脚。为了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东莞贴心为市民推出了“菜单式”服务,大力开展群众文化需求调查和满意度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组织策划各类文化服务活动,将群众过去“被动式”接受文化服务,转变为“主动式”需求文化服务,深受市民欢迎。

  经验3

  加强面向新莞人的文化关怀

  众所周知,东莞是一座“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包容之城,集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追梦人,新莞人群体数量大,文化需求大,创造一切可能的途径吸纳他们,用心服务他们,呵护他们,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就成了东莞公共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为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东莞切实加强了面向新莞人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关爱,创新了农民工文化服务机制。如建立的“农民工文化人才培育与扶持机制”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农民工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被评为农民工文化服务示范项目;成立了全国首个“中国农民工歌曲创作基地”,打造的“越唱越红”打工歌手歌唱大赛,现已发展成为全省性的文化品牌活动;推出的“走进艺术”市民公益培训班、名家课堂、“我的打工成才路”巡回演讲等品牌活动,受到外来务工人员的广泛欢迎。

  此外,针对广大市民群众不断上升的网络化、信息化需求,东莞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市镇村三级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体系,构建了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在技术、形态、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东莞模式”,并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现已在国内部分地区得到直接复制、应用或借鉴。

  与此同时,东莞大力推进网上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建设,建立了东莞文化网、东莞学习中心平台,涵盖网上图书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博物馆、网上美术馆等服务阵地;策划推出了市民看书、政府补贴、企业赞助的“全民掌上阅读”活动,累计已有上百万用户参加,有效满足市民的网络信息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