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公益组织“每一天都是焦虑的” 资源有限压力巨大

18.12.2015  12:35

天使家园公益服务中心实施“特艺品”项目,为大龄特殊儿童提供手工培训。(受访者供图)

东莞公益2015发展放缓

东莞公益组织已达287家,资源有限生存压力巨大,建议抱团取暖提升专业能力

最近一段时间,东莞市天使家园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李贺朋每周都有六天要加班,晚上10-11点下班已是家常便饭。“每一天都是焦虑的,今年压力特别大。”李贺朋忧心地说。2011年8月,东莞为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登记“松绑”。截至2015年12月11日,全市登记注册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共达287家。4年来,一方面,公益组织在专业意识和能力方面比往年有所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生存压力大,外界资源有限,今年不少公益组织开始自我“造血”,寻求出路。东莞恩派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负责人称,跟前几年相比,今年东莞公益组织的发展速度放缓。此外,虽然目前公益组织的数量不缺,但在质量方面,知名度高、拥有品牌效应的公益组织并不多。

现状

“每一天都是焦虑的”

东莞市天使家园公益服务中心注册至今已有4年。其负责人李贺朋介绍称,今年“天使家园”主要运作了两个项目:一是从去年8月启动、帮特殊儿童学会出行的“坦途计划”;该项目获得了广东省“益苗计划”和团市委共3万元资助,于今年11月结束,最终共有3名特殊儿童学会了独立乘坐公交车出行,另有7名特殊儿童虽然不能完全独立出行,但部分环节已无须家长陪同。

另一个是“大龄特殊儿童实习就业庇护中心”项目,为8-18岁的特殊大龄儿童提供串珠、陶艺等手工制作培训。该项目获得了2015年度东莞市社会组织发展扶持专项资金19.6万元的资助,以及个人捐款8.4万元。

此外,“天使家园”还入驻了东莞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今年共拿到了最高6万元的小额补助。“这笔补助特别及时,毕竟今年运作的项目少,小额补助分担了一些机构人员薪酬的开支。”目前,加上李贺朋自己,“天使家园”共有三名工作人员。

尽管如此,李贺朋仍倍感压力。“今年压力特别大,每一天都是焦虑的。”李贺朋说,今年是他接手以来、完全由自己负责运营的第一年,由于人脉、资源缺失,很难寻找到更多社会资源。他透露,曾有几家企业、 基金 会表达过合作意向,但当自己跑去提交方案后,最终却未能促成合作。“现在又开始担心明年的运营情况,必须要有项目接下去,机构才能继续运营。”

李贺朋的压力不只这些。由于机构规模较小,“天使家园”想招聘有能力的社工,也面试过一些,但对方一看到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开出的薪酬待遇,便没了兴趣。

公益组织不缺数量缺质量

事实上,在东莞的草根公益组织中,“天使家园”的发展已算相对靠前了。根据市社会组织管理局统计,截至2015年12月11日,全市登记注册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共达287家。

“之前我们做过相关调查,目前东莞公益组织数量不缺,但从质量来说,知名度高、拥有品牌效应的公益组织并不多。”东莞恩派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总干事吴钰祯称,不过跟其它同类城市相比,东莞公益组织总体水平“还算可以”,当然跟一线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此外,跟前几年相比,今年东莞公益组织的发展势头减缓了。”吴钰祯称,这主要是因为今年以来政府的扶持方向有所调整。“今年东莞出台了社会组织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政府的扶持重点已倾向于相对成熟、有实力的社会组织,比如大型的协会、商会等,而公益组织尤其是草根性公益组织的实力比它们要弱一些。”

据了解,目前在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30余家公益组织都是初创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根据综合考核情况,每季度对入驻公益组织提供最多5000元/月的小额补助。眼下,“恩派”正在对这些公益组织进行评估,是否达到“出壳”的条件,评估结果将于下月出炉。“到时可能会让部分已经成熟、达到一定条件的公益组织‘出壳’,然后调整方向,招一些相对更成熟、知名度更高的公益组织进行扶持。”“以前是‘遍地开花’的模式,现在转变为打造精品模式。”

建议

竞争不明显建议多加强合作

吴钰祯表示,在专业能力方面,今年东莞公益组织总体比往年有所提升,公益组织的专业意识也增强了,“孵化基地发放的小额补助正是为了辅佐提升公益组织开展活动和项目的能力。”但一些新成立的公益组织还须继续提升专业能力,在项目服务方面须更深入、更细化。

她举例称,有一家在去年年底成立的公益组织,提出了以瑜伽的方式舒缓身心压力的项目。“这个项目的提出更多的是源于机构负责人个人的经验和想法,但并没有很明确的服务对象和服务人群需求。”吴钰祯说,公益组织是需要为弱势群体服务,所以这个项目更适合通过商业模式去做。

此外,吴钰祯认为,东莞的公益组织尤其是草根性公益组织,目前尚未形成合作的意识,“大家都是各干各的。”“在一线城市,公益组织相对较为活跃,原因就在于它们横向交流多,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比如专注于同一个服务领域的公益组织,由2-3家比较活跃的机构牵头,组织大家讨论、学习,碰撞出新的想法。”吴钰祯建议,东莞的公益组织也应学会“抱团取暖”。

事实上,东莞公益组织内部交流合作不多,在某种程度上缘于大家认为同一服务领域的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对此,吴钰祯表示,“虽然机构之间会觉得有竞争,但事实上东莞公益组织之间还没达到竞争的层面。”

“其实,就算是在一线城市,都没有看到明显的竞争态势,这跟整个国家的公益市场有关,目前整个市场仍像大杂烩,大家的水平普遍不高。”吴钰祯说,待公益组织出现专业化细分之后,比如多家机构同时做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才可能出现真正的竞争“可能还要等两三年后才出现。”

探索

“公益+商业”模式的探索

包括“天使家园”在内,资金紧缺是很多公益组织面临的共同难题。根据去年年底做的问卷调查结果,超过六成的公益组织认为最缺的仍是资金。目前,东莞公益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依然较大;但政府和社会资源毕竟有限,为了“多一条腿走路”,今年不少公益组织纷纷开始自我“造血”。这种“自立”的热情和势头远超过前几年。

东莞市瓦蓝栈公益服务中心今年继续探索了“公益+商业”模式,主要是联合东莞 银行 开展“爱·同行”活动。去年东莞银行拿出了30万元,资助了260名贫困学生;今年,则将拿出40万元,预计资助的学生人数将达到300名左右。此外,东莞银行的一个 理财 项目跟“瓦蓝栈”捆绑,凡有市民购买5万元该产品,东莞银行便捐赠5元给“瓦蓝栈”,捐赠上限是10万元,也用于助学。

“‘公益+商业’模式探索了两年,今年达到了预期效果。”瓦蓝栈负责人孙岐坤称,但在推行该模式的同时也遭遇了很大的挑战。“主要还是缺少项目策划人才,要把商家和自己机构这两者的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不容易。”

不过,孙岐坤坚持认为,“公益+商业”模式是公益组织未来发展的趋势,“这种模式在国外已经很成熟了;但具体怎样把这条路走好,现在心里还是没底。”

网络众筹首现莞公益界

“互联网+”已逐渐深入到生活中的多个领域。今年,东莞多家公益机构纷纷试水网络众筹。东莞市心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最近已有一个项目上线,还有一个项目正在审核。其负责人郑敏称,“单靠政府难以保证机构的长久运作。我们明年的重点将是开发网络众筹项目,实现‘自我造血’。”

此外,除了部分公益机构“各自为政”试水网络众筹,今年东莞公益界还首次出现了有组织的、较大规模的网络众筹。在今年东莞志愿公益风尚节上,经过东莞市志愿者联合会、腾讯公益网以及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的审核,最终共有80个志愿服务项目提出众筹申请,众筹目标总额达90万元左右。其中首批35个项目于12月2日正式启动,并在腾讯公益频道上线,众筹时间为三个月。截至12月9日,短短7天内,就众筹到33万元善款,捐款人数达3万人。

“在政府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网络众筹是公益机构自我造血非常重要的方式;虽然不能把它当成‘神药’,但也不能忽视它的作用。”东莞恩派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项目官员田丽萍称,虽然这次东莞网络众筹效果比较好,但未来随着各家机构能力技巧的提升,大家对网络众筹模式越来越熟悉,想要再掀起一股热潮并不容易。“公益组织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把项目进行切割,找到最容易引人共鸣的点,才能吸人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