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内河涌水质多在V类以下 未来3年缓解现状

15.05.2014  16:00

  绘图:简仁山

  南方日报讯 (记者/黄少宏)从去年开始,东莞要求各镇街每年至少整治一条以上污染较重的河涌,这项涉及广大民生的环境整治工作眼下正在全市范围陆续铺开。5月14日,记者从东莞市环保局及水务局获悉,未来3年,东莞将至少新建350公里截污次支管网,以缓解内河涌水质污染的现状。

  各类污染物大量排入河内

  又黑又臭,这估计是大多数东莞人对内河涌的集体印象。最新出炉的今年第一季度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包括运河、石马河口等在内的多条内河涌水质处于V类或者V类以下。

  据东莞市环保局一名相关负责人介绍,造成东莞市水环境质量如此恶化的原因主要是各种污染物大量排入河内、河道淤积堵塞、水流不畅、水环境治理基础设施能力有限等。

  其中工业生产及商服企业排污影响主要来自于运河流域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工业生产企业,以及餐饮、宾馆等商业服务业。这些水污染源的影响程度与每个企业排放前处理及是否按指定方向排水等情况有关。

  建成区生活污水排放主要是居民生活过程排水。这些排水将通过建成区布设的管网集中排放,主要利用已有或计划建设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

  农业生产排污则主要由畜禽养殖、菜蔬种植、农副产品加工等构成。除了排放的污水外,各种农业生产中沿河弃置的废弃物,亦成为排入水体的污染物来源。

  沿河垃圾堆存和倾倒则是导致水质污染的另一大来源。据上述负责人介绍,在东莞整个市域内,村镇集中清运或分散弃置的垃圾,沿河堆存或直接弃置入河较为普遍,一些地方基本将运河作为垃圾输运通道。目前,对垃圾随意弃置尚缺有力度的整顿,仅在局部河道不定期进行漂浮杂物的打捞工作。

  水乡地区先行启动内河涌整治

  面对严峻的河涌环境污染形势,2013年年中,东莞市水务局与市环保局联合各镇街发出通知,要求各镇街对区域内河涌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制订整治一条以上污染较重河涌的计划和实施方案。

  “河涌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耗时长、投入大,在全市内河涌普遍水质状况不好、各镇街财政紧张的情况之下,整治任务更显得艰巨。”面对记者有关2013年内河涌整治效果的提问,东莞市水务局并未回复哪些内河涌已开始整治及具体的整治效果,只是笼统表示各镇街已确定最近几年需要整治的河涌。2013年全市内河涌整治效果良好。

  在推进内河涌整治方面,市水务局计划在6月份对全市所有镇街开展进展情况了解和现场督导工作,并安排整治情况比较好的镇街进行经验介绍。

  为及时掌握最近进度,协助镇街解决问题、加快推进工作,市水务局计划每季度要求各镇街报送整治进度和存在问题;11月对各镇内河涌整治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核查,12月份形成2014年内河涌整治情况报告,报送至市政府。

  尽管对于内河涌的整治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有关该领域的整体布局已全面铺开。

  按照前不久开始实施的《东莞市节能减排财政综合示范城市主要污染物减量化项目分工实施方案》(东府办【2014】33号),水乡地区将成为内河涌面源整治和清淤的先行区域。

  在河涌面源整治上。2014至2016年,东莞将大力清理水乡经济区河道及地方垃圾,改善水环境,保持水乡地区水环境整治。整治范围包括石龙、万江等11各镇街的河道水域及堤防,涉及河道水域面积665.23万平方米。堤防总长660.98公里,具体工作包括水面垃圾清理保洁、堤岸外观整治维护等两部分。

  河道清淤可有效降低水体污染物浓度,促进河流恢复自净能力。为建设生态水乡的目标,东莞将对万江、望牛墩、挂影洲围等水乡地区实施河涌清淤工程,清淤量为100万立方米。目前各镇街正编制工作实施方案,预计该项目2015年3月完成工程前期工作,并力争在2016年12月完成工程建设工作。

  新建截污次支管网提高截污能力

  从全市层面看,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将是东莞未来有效截流污水,减少生活污水排入河道,减少河道污染的重点工作。

  据统计,全市目前共有37家污水处理厂,总设计规模为258.5万吨/日,其中BOT项目有34家,设计规模为213万吨/日。2013年全年共处理污水约9.9亿吨,全年共削减COD约11万吨。

  按照内河涌整治的需要,东莞全市需要建设860公里的截污主干管,目前已建成约846公里,占全长的98%,已通水管道基本覆盖大部分镇街。但仅仅依靠截污主干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生活污水继续流向内河涌的现实。

  为全面提高截污率和污水治理效果,在建设截污主干网基础上,东莞已在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上逐步铺开。

  据市水务局透露,2013年至2016年,全市重点推进石马河流域和水乡地区截污次支管网建设工作。其中2013年石马河流域完成截污次支管网建设126公里,2014至2016年计划建设200公里,水乡地区2014至2016年计划建设截污次支管网150公里。也就是说,在未来3年来,东莞计划至少新建350公里的截污次支管网。

  随着截污次支管网的铺开建设,截污网络将更加完善深入,全市的截污能力将进一步大幅提升,有效地扩大污水收集范围,内河涌水质污染持续严重的局面将有所扭转。

  ■相关

  一季度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公布

  马尾和芦花坑水库水质为劣V类

  南方日报讯 (记者/黄少宏)5月14日,记者从东莞市环保局获悉,有关今年一季度市内主要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已出炉。结果显示,城市饮用水源保持在Ⅲ类水质,符合饮水安全要求,但多个作为备用水源的水库水质堪忧,水质多在V类或V类以下。

  东江东莞段水质为优

  东莞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位于东江南支流和中堂水道河段,其中纳入东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水质监测的断面有3个,具体包括樟村水厂、万江水厂和市第六水厂。

  据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一名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水质监测数据科学真实,每个断面均设左、中、右3个测点,水质常规监测项目65项(包括除CODcr以外的23项基本项目、5项饮用水源地补充项目、35项特定项目、悬浮物和电导率),每月上旬监测1次。据监测,今年第一季度,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城市饮用水源共监测3期,水质达标率为100%,与去年同期相比,城市饮用水源整体水质稳定达标,仍保持Ⅲ类水质。

  除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测,东莞还会对东江东莞段水质进行监测,监测断面有2个,分别位于石龙南河和石龙北河,每个断面分设左、中、右3个测点,水质常规监测项目24项,每月上旬监测1次。

  第一季度的监测数据显示,东江(东莞段)水质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无超标项目,水质状况为优。与去年同期相比,东江东莞段水质类别均保持不变,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白坑水库水质有所好转

  根据东莞市环保局2013年公布的情况,多个作为市内备用水源的水库水质情况令人担忧。其中有多座水库水质达到或劣于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

  监测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市内同沙、水濂山、横岗、莲花山、五点梅、白坑和松山湖水库水质为Ⅴ类,马尾和芦花坑水库水质为劣Ⅴ类,白坑水库的水质则比去年同期有所好转。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透露,水库主要超标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总磷、氨氮等,而多个重金属项目均未检出。这说明各水库均受到氮磷和各有机类耗氧物对水体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原因是受到点源和面源的污染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