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农贸市场来了艺术家

20.05.2014  11:52

原标题: 东莞农贸市场来了艺术家

陈煜堃

  日前,来自中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20多个艺术家闯进了东莞一处农贸市场,他们不是要买菜更不是来观光,反而带来了蓄谋已久的成品,甚至是现场即兴的创作。

  众所周知,道家思想中有着“大隐于市”一说。至于此番隐于“街市”,姑且不去深究有多“”,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让我们身有体会艺术从居庙堂之高到处江湖之远的生动一面。

  作为发起者,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朱其指出这一有着实验性的艺术活动,在于探讨关于艺术家和商贩、作品和商品、展厅和市场的关系。“当代艺术自1960年代的波普艺术起开始探讨艺术与消费社会,这个议题后来在鲍德里亚有关商业‘仿像’的消费社会理论中有了进一步的讨论,但仍有必要放在艺术的基本定义上继续探讨。”在他看来,纯粹的艺术家、展示和作品与商贩、市场和商品之间往往并无绝对的界限,“艺术家需要销售作品,实际上艺术家同时兼具了商贩的身份;既然作品被销售,作品就兼具了商品性质;艺术品在画廊、艺博会甚至美术馆展出,这些作品在展览上现在可以贴上‘红点’销售,展厅实际上也是一个市场。因此,这次活动希望能够模糊艺术与商业的形态,让艺术家与商贩、作品与商品、展厅与市场真正混在一起,让艺术‘混杂’于市场这一‘场域’,成为一种‘场域艺术’。

  在泛市场化的今天,艺术品的商品属性日益凸显。随之而来的争议是,艺术家们的作品究竟更多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还是真正直抒胸臆的结果?

  然而,无论是打上了硕大二维码的蔬菜让人看到其“前世今生”,还是漫天要价的副食品在提醒你其“真实价值”;无论是以“everywhere”之名把自己的绘画符号与摊位上的水果为伍,还是以一角钱一份的跳楼价出售“”与商贩抢生意……这个农贸市场之中,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日益遭受消费时代文化环境所消磨的艺术家们,无不放下身段主动“豁出去”!这不仅在语言上使用公共空间和交互性的消费形式,更在强调为这个公共框架注入的艺术内容不是一种单向灌输,也不是一种精英主义的形式植入,而是艺术内容要与市民社会的日常经验重叠。

  为此,我们看到的可不是一个变相的艺博会或美术馆,而是一个鲜活的农贸市场。只不过,是在机缘巧合之下,经营摊贩之间迎来了一些新的面孔——艺术家,销售产品当中多添了一种新的选择——艺术。

  从艺术消费,到被消费的艺术行为。当这样一次“强买强卖”的状况出其不意地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看似艺术家的恶作剧,实则是艺术的自赎,与此同时也在撞击着我们的观念,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逛街市,买艺术,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