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制造业的韧性在哪里?

13.03.2015  17:05

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大国,包括东莞在内的一大批城市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名声在外。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等优势的消失,“中国制造”开始遭遇诸多瓶颈。而某些企业家更忧虑,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东南亚等成本洼地。

从欧美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的经验来看,制造业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天生就追逐低成本。上世纪60-80年代,制造业资本就从欧美国家向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后发国家发生过第一次迁移。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们又开始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转移。如今,从沿海发达城市向内地城市和东南亚转移,正是劳动密集型资本追逐成本洼地的第三次转移。

从经验事实来判断,劳动密集型资本发生梯次转移是不可逆的进程。对于城市经济体来说,只发生劳动密集型资本迁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这些资本走出去的时候,没有其他资本进入,特别是创新性资本、技术密集型资本和现代服务业资本的进入。深圳十几年前也曾发生过劳动密集型资本的迁移潮,一时间,国内外的舆论哗然,仿佛深圳经济面临崩溃。不过,随着其他资本的进入,特别是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创新资本的进入,深圳并没有发生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反而成为中国目前最具创新力的城市经济体。

从近年东莞资本进入与资本迁移数值比较看,特别是从进入资本的质量来看,东莞对资本的吸引力犹在,而资本的进入当然可以防止产业空心化的出现;一个信心更在于,虽然发生了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本的迁移,但到目前为止,东莞并没有发生产业集群的迁移,产业集群所蕴含的供给链和价值链,依然释放着减低综合成本的能量。凭借制造业这些内在的韧性,东莞仍可抵御产业空心化、阻挡经济增速的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