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稳就业保民生③|东莞助力劳动者高品质就业创业

21.10.2020  04:11

资料图 记者 郑志波 摄

10月18日,东莞首席技师”获得者黄梅荣开办的公司又在人才市场发布了“英雄帖”,受益于政策支持,在逐渐摆脱疫情影响后,这已是他发出的第五张“”。鉴于前4次的顺利招聘,这次他心里更加踏实。

黄梅荣和他公司的现状,正是当下东莞不少制造业企业的真实写照。在这个活力复苏的时期,忙赶工、忙招人成了东莞企业的当务之急,越来越多的实用型人才在此乘东风,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为东莞企业的活力重启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在全省率先完成社保费退款

及时雨”稳住企业

10月19日一大早,东莞某电子加工贸易公司老板陈东生(化名)早早地赶到公司,带着员工们热火朝天地装车发货。经过近半年的艰苦时期后,陈东生的公司活力复苏,订单排到了明年3月,看着公司员工齐整、干劲十足的景象,陈东生喜由心生。

今年就像过山车,2月底时,差点因为现金不足无法向供应商转货款而停产,公司上下40多名员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回顾一年来的经历,陈东生心中充满了感触,至今他依然无法忘记3月3日早上的心情和感受。

颤抖着双手,反复确认了三次短信内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3月3日一大早,正面临着现金紧缺问题的陈东生收到了一条社保退费的短信,经核算后,陈东生公司能领到10万元的退费款,这让正在为生产发愁的陈东生吃下了“定心丸”,次日退费款到账后,他就将资金转给了供应商,公司不用停产了。

公司停产,40多名员工后继的工资就没着落,甚至有失业的风险,公司活了,大家心也安了。”陈东生笑着说。

陈东生和他公司的经历,不是个案。疫情发生后,东莞不少企业都遇到了陈东生公司这样的问题,如何助企业渡此难关,成了东莞各职能部门的重要课题。今年2月底,国务院出台“史上最强”的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政策后,东莞人社部门快速响应,迅速成立由领导挂帅、科室参加的落实政策工作专班,改平日的“流水作业”为“并列作战”,开启7×24小时工作模式,夜以继日抢赶工期,全市社保经办系统连续加班审核。

在国务院阶段性减免政策发布当晚,市人社部门连夜协调部门、调整系统,暂停待缴状态的6.90万家企业8.77亿元的社保费划扣;在省减免政策文件刚出台的第二天,完成全市26.09万家2月已缴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退费27.49亿元,使我市成为全省最早完成退费工作的地级市。而陈东生的公司正是受惠于此,渡过难关。

全面复工复产后,东莞部分企业尤其一些中小企业出现暂时性资金链紧张的情况。从当时的咨询电话中可以客观地反映出企业遇到这些问题。”市社保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麦瑞玲说,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东莞人社部门早已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企业好经济才能好”,尤其是企业的另外一端还紧紧捆绑着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因此,特殊时期人社部门更应将社会保险互助共济作用发挥好,要让减免政策尽快落地,让全市企业得到最大的实惠渡过难关,让广大劳动者稳得住、安得了心。

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7月,东莞管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共为企业减负109.61亿元,截至9月底,全市发放受影响企业失业保险费返还支出3.86亿元,惠及企业2001家,发放稳岗返还支出2.38亿元,惠及企业16.14万家。特殊时期的特殊惠企政策,成了企业的“及时雨”。

技能人才之都”底蕴支撑

助力企业加速复苏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关键时期政府职能部门的大力扶持和贴心服务,但也离不开一大批优秀人才和企业一同聚力克难。突发的疫情不可避免地对一些东莞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但是,在这场攻坚战中,也有不少企业有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收获。

看到了东莞政府对企业生存环境的重视,同时,作为东莞培养出来的技术工人,我也在这场攻坚战中亲身感受到了人才底蕴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东莞市麦星匠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东莞“首席技师”获得者黄梅荣告诉记者,复工复产后,不少企业和公司,在政府的帮助下逐渐走出阴霾,但是,作为制造业企业,从低潮到活力复苏的过程中,最缺的不是订单,而是一大批来之即用的技能人才。

以我们公司为例,复工复产后活力也逐渐复苏,订单随之增长,扩大生产就必须补充足够的技术工人,但通过一场招聘会,我们就找到了足够的技能人手,这也说明东莞的技能人才储备越来越坚实。”黄梅荣说。

实际上,作为东莞“首席技师”之一的黄梅荣,自身的经历就能清晰地解答近年来东莞技能人才储备越来越坚实的原因所在。成为一名技能人才之前,黄梅荣仅是一名东莞普通的治安员,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就是东莞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28岁时他辞去了治安员的工作,参加了东莞技师学院为期45天的短期培训班,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人生旅程,之后他一边工作一边借助东莞的培训体系学习,终于在2017年成为了东莞的“首席技师”,并开起了属于自己的模具制造公司。

黄梅荣说,他仅是众多东莞技能人才中的一个缩影。在他认识的许多“首席技师”当中,不少人都有着类似的成长经历,他们当初有的做过保安,有的在建筑工地上搬过砖,但最后,他们都在东莞这片土地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记者梳理历史资料发现,自2018年我市启动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计划以来,特色人才培训、技能人才成长激励机制、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技工教育发展等方面的机制和模式不断健全完善,形成了一套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

如推动各镇街(园区)开展“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训43.59人次,形成虎门服装、松山湖机器人等特色培训品牌。今年以来共有1051家企业备案开展职工线上适岗职业技能培训29.74万人。又如推进公益性实训模式,形成以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为龙头、13家公共实训分基地共同运转的实训体系,开展实训52.27万人次;打造“互联网+”技能培训平台,建立“市民素质提升教育平台”,助力35.3万市民在平台上注册学习等等。

其实,黄梅荣这类从“劳动密集型车间”里成长起来的人才,代表的仅是如今东莞中生代技能人才。市人社局数据显示,通过“技能人才之都”建设,目前我市已推动逾百万人提升学历和技能素质。随着近年来东莞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努力渐见成效,以及人才发展方面的努力探索,我市人才发展战略的框架也越来越完善,尤其是在技能人才“新鲜血液”的养成上,更是走在了珠三角地区的前列,为东莞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抗压”能力,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全媒体记者 王子玺

全媒体编辑 钟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