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十三五”:打造纵贯东岸的“创新走廊”

26.02.2016  00:02

“十三五”的路东莞怎么走?东莞市十五届人大七次会议审查“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

去年,东莞智能手机出货量居全国第一。图为位于松山湖的一家手机配件制造公司。

昨日,东莞市第十五届人大第七次会议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书面审查了东莞市政府关于《东莞市国民 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根据规划,东莞将强化松山湖(生态园)的创新中心地位,形成南连深圳大沙河创新区、光明新区、南山区,北接广州科学城,纵贯珠三角东岸的“创新走廊”。

同时,东莞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文化 旅游金融 业、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等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到2020年增加值预计达到1300亿元。

总体形势

未来5年转型升级任务依然繁重

据介绍,《纲要草案》共分三大板块共14章,约6.6万字,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5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在分析东莞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时,《纲要草案》分析称,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创新体系建设的推进,有利于形成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和新的需求。同时,随着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入珠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更加密切与深穗港的合作,承接深穗港创新资源外溢。

纲要草案》认为,未来5年,东莞的转型升级任务依然繁重,相当部分产业仍然处于价值链中的低端环节,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部分企业效益下滑。此外,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突出,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不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压力很大。

创新发展

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和技工

在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方面,《纲要草案》提出,东莞将强化松山湖(生态园)的创新中心地位,沿松山湖新城路、生态园大道延伸,集聚国内外各类创新资源,打造东莞市的“创新轴”,形成南连深圳大沙河创新区、光明新区、南山区,北接广州科学城,纵贯珠三角东岸的“创新走廊”。

同时,根据规划,东莞将依托广深高速、西部干线等重大交通通道,建设横向贯穿东部片区、松山湖(生态园)地区、中心城区、水乡经济区的“创业之路”。同时依托东莞珠江口东岸现代产业集聚区,主动承接广州地区的创新资源,建设“临港现代产业创新带”。

值得关注的是,《纲要草案》还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实行“订单式”培训机制,主要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和有工匠精神的中高级技工人才。

根据要求,东莞力争到2020年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达到100人,同时还将探索建立外籍高层次人才“绿卡”制度,解决高层次人才安居落户。

现代产业

未来5年重点发展智能手机产业

纲要草案》提出,东莞将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金融业、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等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将重点发展通信设备、智能终端、消费电子、电子元器件等,到2020年增加值预计达到1300亿元。

在装备制造产业方面,东莞将重点发展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智能传感器及仪器仪表、高速高精制造装备等,到2020年增加值预计达1900亿元。此外,按照计划,到2020年,文化旅游增加值预计达8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预计达650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计划,东莞未来5年将重点发展智能手机制造业,在自主品牌整机研发制造和关键元器件及组件研发制造上下功夫,建成全国智能手机创新研发基地和全国智能手机自主品牌培育孵化中心以及全球智能手机整机重要制造基地,到2020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3.6亿部,总产值超过2900亿元,税收收入近150亿元。

东莞作为“世界工厂”,工业生产能力不言而喻,具有配套齐全的全产业链,目前已形成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等支柱产业,形成了华为、酷派、三星等一批智能手机领域的超百亿元企业群。

记者了解到,东莞制造智能手机目前已在全国打响品牌。据统计,2015年,东莞智能手机出货量居全国第一,以华为终端、OPPO、vivo为代表的东莞智能手机群出货量超过2.6亿部,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占了全球的近20%。

智能手机产业也为东莞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据了解,2015年在东莞71万家企业中,华为机器在纳税和主营业务收入两方面都位居第一名。

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曾表示,东莞接下来将进一步支持华为、OPPO、酷派等智能手机重点企业,推进省市共建智能手机产业基地建设。

幸福东莞

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常住人口

在民生建设方面,《纲要草案》重点提及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路径。根据规划,到2020年,东莞常住人口达到850万人左右,户籍人口230万人左右。

根据规划,东莞将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相挂钩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此外,东莞还将推进居住证制度改革,完善居住证管理和权益保障功能,并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东莞将探索建立市民卡应用集成,研究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同待遇”批次清单,突出与贡献挂钩,逐步解决未入户外来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在实施外来常住人口融合工作上,东莞将优化提升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组织,选拔优秀务工人员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以及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东莞将以长安人文生活区为试点,开展外来常住人口社会融合示范区建设,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他重要规划

关键词1

城市更新

更新东莞火车站等片区

根据规划,东莞将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大力盘活存量土地,推动“三旧”改造向城市服务中心、区域重要战略节点区域和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区域3个改造核心区集中。“十三五”期间,东莞将重点更新东莞火车站地区、中心城区东北部滨江片区、世博商圈地区、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厚街中心片区、虎门中心片区、鸿福路—松山湖大道沿线地区等18个片区。

关键词2

区域协调

谋划推进莞深同城发展

纲要草案》提出,东莞未来将发挥“一中心四组团”的空间格局优势,以大组团对接广深惠区域发展,重点谋划推进莞深同城发展。其中,中心组团加强与广州、深圳创新圈对接,推进松山湖(生态园)超常规发展,共建穗莞深港创新走廊。

根据计划,西北组团加强与广州、深圳对接合作,承接其产业辐射,依托穗莞深城际轨道,加快融入广州同城生活圈,重点推动水乡新城建设。此外,西南组团加强与深圳大空港地区、前海和广州南沙新区的战略合作,促进产业和城市升级。

关键词3

轨道交通

全面推动进入地铁时代

根据计划,东莞将加快轨道交通建设,主动对接国家和省铁路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境内铁路网,巩固提升东莞在国家铁路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加快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争取于今年5月开通试运营轨道交通2号线,2020年基本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适时启动3号线建设,全面推动东莞进入地铁时代。

此外,东莞还将以交通需求为导向,以松山湖(生态园)、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为试点引入现代有轨电车。同时完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交通枢纽功能配套,进行适度集约、混合开发,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建设一批高开发强度、多功能复合的轨道交通城镇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