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十年治摩得与失:治安明显好转 公交配套未跟上

06.05.2015  11:15

东莞曾经拥有100多万辆摩托车,但在2006年,这个被称为“半条腿还跨在摩托车上”的城市,选择了与摩托车“告别”。今年是东莞治摩的第10个年头,这座城市如何借治摩对城市交通工具与市民生活方式进行改变,如何彰显公共治理的能力,重新对城市进行定位,当下仍然值得大家关注和梳理。

1

毅然告别摩托车

起始于2006年并延续至今的禁摩风暴被官方称为“断腿”行动,要“断”的是摩托车,即“双抢”者之“腿”。但东莞治摩并非“突发奇想”,早在1998年,中心城区就停止发放摩托车牌照,2003年全市范围禁止摩托车入户。

2006年,东莞毅然推行治摩令。当年6月,市政府发布公告,禁止异地号牌摩托车在东莞(国道、省道除外)行驶。2007年8月15日起,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对于本地摩托车,东莞则采用了分步实施的办法:2007年9月1日起,市区环城路范围内分区域、分时段限制摩托车通行;2009年1月1日起,市区环城路范围内全天禁止摩托车通行。各镇参照市区做法,在镇中心区划出部分道路,从2007年9月1日起全天候或者分时段禁止摩托车通行。

东莞治摩并非“突发奇想”,早在1998年,中心城区就停止发放摩托车牌照,2003年全市范围禁止摩托车入户。但截至2006年7月底,东莞本地号牌摩托车仍近70万辆,长期在莞通行、营运的异地摩托车不低于30万辆。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历经30年疾驰的东莞已声名显赫,但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却成了“老大难”问题。有媒体统计,当时东莞八成以上的女性都有被硬抢或飞抢的经历。“2004年底我来东莞,当时单位有一名文弱的女同事,平均一个星期就要被抢一次;还有一个1米85又高又壮的男同事竟然也被抢过。2006年,一个同事被飞抢的摩托车拽倒在地拖了10几米,大腿整片擦伤,住了10几天医院。”在莞工作已经10年的阿华回忆,当时大家都有笼罩在摩托车飞抢的阴影。

2006年,在刚刚履新的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的带领下,东莞开始了铁腕治安治理的运动。“如果不治摩,东莞社会治安好转便是一句空话。”刘志庚这样分析,“此前,东莞治安最大的问题就是‘两抢(抢劫、抢夺)’,而实施‘两抢’主要是依靠摩托车。所以要想治安得到好转,我们必须要走治摩这一步。”

这样的判断来自下面几组数据:摩托车被作为抢夺、抢劫等违法犯罪工具,所涉及的刑事案件连续多年占案件总数的30%以上;涉及摩托车的交通事故一直居高不下,2001至2005年占交通事故总数60%以上,每年造成近500人死亡,数千人受伤。起始于2006年并延续至今的禁摩风暴被官方称为“断腿”行动,要“断”的是摩托车,即“双抢”者之“腿”。而100多万辆摩托车的背后,也是众多市民的出行和生计问题。

治摩成了考验东莞执政能力的难题。2006年下半年,刘志庚在一次全市干部大会上说,“整治异地摩托车只是一次小小的考验,更大的考验在于对本地摩托车的整治。前后我们留了一年的缓冲期,这一年主要用来完善公共交通,第二个要解决就业。”

2007年上半年,东莞先后出台了多个禁摩配套政策,包括“摩托车提前报废或迁出实施补偿”、“摩的司机转业资助补助方案”及“摩的司机考取小车牌照补助”等。治摩成了市镇两级名符其实的“一把手”工程,刘志庚亲自走上路面对市民进行“公劝”,市镇两级财政共投入5.8亿元帮扶摩的司机转型就业,1.8亿元有偿回收提前报废摩托车。全市共有36874名“摩的”司机主动领取补贴转型就业,11万人提前将摩托车报废或迁出。

2

后摩托车时代的正反面

如今东莞绝大多数对治摩的反对声音,其实并非指向整治摩托车本身,而是指向治摩后公交、道路规划等政府公共服务相对滞后给生活带来的不便。

如今东莞全市登记在册的摩托车保有量从2006年底的70万辆,到目前的74958辆,锐减90%。2014年,涉及摩托车的交通事故1186宗,死亡人数127人,占事故总宗数和死亡总人数的比例,由治摩前的60%以上下降到25%左右。

涉摩托车的“两抢”案件,在治摩后5年连续下降。记者了解到,东莞全市公安机关从2013年开始推行“如实立案”,改变立案数与破案率挂钩的传统考评方式,基层在实际工作中改变了以往对小微案件该立不立的情况,因此东莞的案件数量近两年来有较大增长,单纯近两年的“两抢”数据并不具有可比性。

但大多数东莞市民对治安的直接感受验证了治摩对城市治安好转的推动,飞车“两抢”案从之前的居高不下到目前的零星发生。“现在感觉安全很多了,一个人在城区走没什么问题。”白领王小姐曾因被飞车抢夺很长时间不敢一个人走在路上,出门都不敢背包。治摩后,她和东莞的女性市民用上了漂亮的挎包。

与治摩对治安的改善赢得市民普遍好感相比,早已嵌入城市生活各个缝隙的摩托车突然消失,造成对个体乃至一些行业的影响,则一直存在各种反思声音。

史先生是某民营快递公司承包南城白马片区的负责人,2009年市区禁摩后,他和员工先是改骑三轮自行车收派件,2011年他添置了小面包车,向客户收取的快递费用也涨价了,并取消了此前给大客户的优惠政策。史先生说,快递费上涨的原因还包括人力成本增加等,但治摩后用车成本及油费的增加也是重要原因。

万江蟹地市场,来自石碣的50多岁菜农黎叔骑着摩托车载着自己种的菜心来这里批发售卖,早上不到4点他就出来了,要在天亮前就赶回去。有些菜农远在中堂、望牛墩等地,为了节约成本,只好踩着人力三轮车慢慢骑过来,如果雇小四轮面包车,一个月得多花1000多元的雇车费。

东莞石龙镇与惠州市石湾镇一水之隔,石龙数万市民的菜篮子都得依靠周边镇区供应。禁摩后,石湾的菜农曾被挡在城外,一度酿成堵桥事件。此后,石龙在石湾大桥出口处设置了一个临时市场让石湾菜农在此交易,但上涨的菜价还是一度引发了石龙当地人的不满。

2008年,《东莞市公务摩托车通行证发放办法》实施,允许供水、供电、燃气、电信以及邮政报刊等事关民生,且不以赢利为目的部门可以申领公务摩托车通行证,凭公务摩托车通行证可以照常在东莞中心市区行驶。而像史先生这样的民营快递公司摩托车、黎叔这样的运菜摩托车等,被界定为商业赢利性质,并没有被列入其中。即使是被列入公务摩托车范畴的送报车,也称通行证办理中遇到不少现实困难。

在东莞本地论坛阳光网上,反对禁摩的网友多表示,禁摩之后刚需人群的出行需求并未得到很好解决。东莞阳光网上,关于对公交的投诉一直居高不下,东莞公交的准点率低、布点布线不合理、司乘人员态度差、公交票价过高、违规上下客等众多方面仍遭到市民诟病。网友“王亿二”说:“对于买不起车的人,出行只能坐公交,但是公交费用贵、不准时、耗时、收班早,严重影响到出行。”

作为治摩后替代摩托车的自行车出行,也被吐槽不方便。东莞专用自行车道比较缺乏,多年来未建成公共自行车系统,近年来每年东莞市“两会”期间,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完善自行车道建设的建议。市政协委员袁世豪说,目前,东莞市不少交通道路没有设置自行车道,导致自行车与机动车抢道的现象非常普遍,不仅使道路通行缓慢,而且很容易发生事故。对已建成的自行车道,他觉得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市区在一些人行道上设置自行车道,因为无人管理,机动车停放、占道经营、堆放杂物,使自行车道无法使用。此外,在人行道上设置自行车道,又容易发生自行车和行人抢道的情况,给行人的安全带来隐患。

由此不难看出,如今东莞绝大多数对治摩的反对声音,其实并非指向整治摩托车本身,而是指向治摩后公交、道路规划等政府公共服务相对滞后给生活带来的不便。

3

镇区治摩力度悄然消减

大部分镇只是以镇政府为中心的一条或者附近两三条路。2012年以来,多数镇区仍维持着当时的禁摩区域格局,东莞全市仅有塘厦镇扩大了禁摩区域。

与城区轰轰烈烈的禁摩“风暴”相比,镇区的治摩之路显得温和却更漫长。

2007年9月1日起,除了桥头、清溪、东坑、高埗等9个镇的禁摩区为个别道路路段之外,各镇在镇中心区划出部分道路,从全天候或者分时段禁止摩托车通行,但除了凤岗镇实施全镇禁摩外,其他镇区仅划定部分禁摩区域。东莞市治摩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部分镇只是以镇政府为中心的一条或者附近两三条路。2012年以来,多数镇区仍维持着当时的禁摩区域格局,东莞全市仅有塘厦镇扩大了禁摩区域。

这位工作人员坦言,当时考虑到在镇区完全禁摩并不现实。比如企石镇由T字型的外围道路包裹,中间是一条主干道和三条辅路组成的丰字形,禁了主干道其他道路就无法连通。又比如桥头镇,就是由镇政府门前以及右转T形两条主干道形成,而谢岗镇更是只有一条主干道。由于镇区本身的地形特点以及经济发展需要,10年来东莞的多数镇区并未完全实施禁摩。

治摩后镇区市民出行需求也一直拖而未决,表现得比城区更为明显。

4月中旬一个工作日上午7点半,厚街中心小学门前,一些学生坐在家长驾驶的摩托车后座来上学。小学所在的东风路是厚街镇的禁摩区域,但在这附近,时常能见到骑摩托车买菜、送孩子的市民。厚街居民蒋先生告诉记者,虽然厚街各自然村已经开通了公交车,但一般只有一个站台,如果设在村头,村尾的居民可能要走上半个小时坐车,再加上候车时间长,等几十分钟一个小时也是家常便饭。所以通常宁愿选择开摩托车甚至坐摩的出行也不愿坐公交车。

公交车不能尽如人意,这就给了“摩的”生存的空间。厚街镇的商业中心康乐南路是这个镇最繁华的商业区,路边的那些三三两两聚集的“摩的”一眼可辨,它们都支着印有广告的遮阳伞、将后座用织布包裹成“软座”,司机皮肤黝黑。在厚街、虎门、长安等经济发达镇街,几乎随处可见搭客的车辆。而在水乡片区部分镇街的车站、医院和商场等门口,“摩的”搭客的情况也很常见。

2007年开始,东莞市政府在各镇先后投放了3000多辆“公共的士”,也就是俗称的“黄的”,起步价仅为6元。但包括“黄的”在内的出租车车少难打,司机公然不打表加价更是成为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摩的”的起步价是5元,司机视路途的远近再另外加钱。治摩后“摩的”的价格虽然也水涨船高,但多数乘客宁愿选择相对便捷价廉的“摩的”出行。

在经济不算太发达的镇区,驾驶摩托车自用出行更为便利。在横沥恒泉镇的社区老街上,多数住宅前都停靠着摩托车。在这里经营云吞店的小陈说,离老街几十米有公交站台,但是因为候车时间挺长的,没车的邻居们都愿意开摩托车外出。

部分镇政府本身对治摩的工作力度也悄然消减。近年来,尽管市主要领导对治摩工作均有批示,市治摩办每年都会出台治摩整治方案,但一些镇区对治摩工作有所放松,力度也不复以往,这项社会治理的整体工程往往演变为查扣非法摩托车的单一行动,治摩工作后劲不足。

如今在不少镇区,摩托车随意掉头、转弯、逆行、超载、闯红灯、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的交通违法现象仍然很常见。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和2014年涉及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有所上升,飞车抢夺特别是在镇区仍然高发,不少镇街反映,非法摩托车不断流入东莞。

4

源头破解治摩难题

7月1日前东莞将扩大各镇街禁摩区域,这被视作东莞重燃治摩战火的重要信号。另外,最受人诟病的跨镇公交问题也已正在解决,全市跨镇公交资源整合工作将于2016年初基本完成。

今年3月31日,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就治摩作出指示:治摩工作是长期的战略任务,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下去。今年4月8日,东莞在石龙镇召开2015年治摩工作现场会,称今年7月1日前东莞将扩大各镇街禁摩区域,这被视作东莞重燃治摩战火的重要信号。

上述现场会透露,今年的治摩工作重点在于深入治理流入源头、严厉打击“飞抢”犯罪、严格落实执法责任、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使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进一步减少,涉摩涉电交通事故和飞车抢夺案件发案数进一步下降,道路交通环境和社会治安环境进一步改善,以进一步巩固“治摩”成效。

但如果未能解决摩托车存在的流入来源问题,整治行动往往只能让执法人员疲于奔命。以查处无牌无证、假牌假证摩托车这项工作来说,东莞每年要销毁这类摩托车八九万台,但记者了解到,来自潮汕、惠州、广州新塘,甚至是广西湖南等地的摩托车仍源源不断流入东莞,购买者多数是“摩的”司机。这类摩托车一辆也就卖1000元左右,违法成本较低,形成了打不胜打的被动局面。

针对这一现状,东莞治摩办决定今年多管齐下打击涉摩源头性违法犯罪。从市公安局刑警、交警、治安、经侦支队抽调业务骨干,组建工作专班,充实打击力量;由市公安局法制科等相关部门根据现行法律法规,专门制定执法工作指引,以提升打击处理率,增强整治效果等。

由于2003年开始东莞在全市范围禁止摩托车入户,因此到2016年,东莞本市号牌的摩托车将全部达到报废期限,这也有可能导致更多非法摩托车流入。从根本上治理摩托车的希望被寄托在公交系统的完善上。正如一位匿名网友在阳光网发表的评论所说,只有完善公交系统,建设好地铁等,让市民出行真的得到了实惠和方便,那么就算政府不禁摩托车,市民都会自动放弃。

此前,东莞市通过政府引导民营资本加大投入,许多镇区的公交系统由私营企业承包,公交服务因为企业的逐利需求而牺牲了公益属性。如何解决好公交运营过度市场化、公交经营集约化程度低、公交服务水平不高等现状,已被政府提上议事日程。2013年底正式实施《东莞市公交运营体制改革框架方案》,通过开展中心城区、水乡片区以及跨镇公交改革试点工作,探索适合东莞市公交运营体制模式,从而正式拉开了东莞市公交体制改革大幕。

最受人诟病的跨镇公交的问题也已正在解决。以原有镇内公交经营权于2014年6月30日统一到期为契机,东莞镇域公交改革率先在水乡片区走出了第一步。新成立的东莞市水乡新城公共汽车有限公司,整合了中堂镇、望牛墩镇、麻涌镇、洪梅镇、道滘镇5镇公交资源。新城公汽开通了20条水乡区域公交线路,共投放公交运力211辆。2014年7月至11月,水乡公交线路总客流量已超过700万人次,较原水乡5镇镇内公汽2013年同期客流量增长约9%。

厚街、长安、石龙等镇也在2014年下半年启动了公交改革,将镇内民营公交收归国有或者集体企业经营,重新调整了公交运行线路和站点。例如,厚街此次公交改革不仅考虑偏远地区居民出行,还增加小区、医院、学校、地铁站、交通中转枢纽等重要地点的公交路线、站点设置,提高了工业园区的公交覆盖面,并加强对司乘人员的培训与约束。按照规划,全市跨镇公交资源整合工作将于2016年初基本完成。

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如何兼顾不同阶层人群的利益公平,如何保障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出行需求,治摩10年路漫漫其修远兮,东莞仍在上下求索。

 

延伸阅读:
  • 东莞部署每月最后一周开展统一“治摩”
  • “治摩”风暴昨启幕
  • 即日起至月底全市统一“治摩”
  • 今起开展全市第四次“治摩”统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