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商务楼宇版图揭秘:全市144栋 南城最多

27.05.2014  10:58

  制图/乔雨

   东莞时间网讯 海德广场、万达中心、环球经贸中心……近年来,各种大型商务楼宇如雨后春笋般在东莞拔地而起,其全貌如何?记者日前从市内资经济促进中心独家获悉的“楼宇经济摸底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全市严格意义上的商务楼宇144栋,总建筑面积约886万平方米,年纳税超过千万的有20栋,其中上亿元的有4栋……

  在一日千里的城市化浪潮中,土地这一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资源在东莞显得越来越稀缺,“楼宇经济”因此在东莞应运而生。该中心相关科室负责人称,从掌握的情况看,我市发展楼宇经济已有一定的基础,已建成一批规模大、档次较高的商务楼宇。而在去年我市出台的《关于促进楼宇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鼓励楼宇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试行)》等政策助推下,东莞楼宇经济更是迎来飞速发展的大好时机。 34栋大楼即将崛起

  记者从市内资经济促进中心了解到,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严格意义上、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商务楼宇144栋。其中已建好并在运营楼宇110栋,总建筑面积约552万平方米。另有在建楼宇34栋,其中超过四成来自松山湖。仅在今年,就有包括东城万达广场、松山湖国际金融服务区等在内的24栋全部或部分投入运营。

  在建楼宇不少都是“庞然大物”,全市单体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在建楼宇有10栋。而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是厚街的万达广场,总建筑面积为61.8万平方米。

  纳税方面,全市初步可统计到纳税情况的楼宇有61栋,其中纳税总额超1亿元的楼宇有4栋,占已运营楼宇总数的3.6%;纳税总额1000万元以下的有39栋,占比35.5%。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数据多从各镇街及园区经信部门获取,以上纳税数据并不全面与精确,确切数据需从税务部门获取。

  无论从纳税总额和单位面积纳税额来看,东城的东莞农村商业银行大厦都遥遥领先,2013年其纳税总额为13.25亿元,其单位面积纳税额也达惊人的9372元每平方米。一般楼宇每平方米纳税贡献从100元到几百元不等,贡献远远超出工业园区,这也佐证了楼宇经济“向天空要钱”的潜力。

  “从数量、规模、纳税贡献来说,东莞楼宇经济已经起步,但与北上广深相比差距很大,与苏州、无锡等长三角重点城市相比也有一定差距,这主要与东莞各镇街分散式的发展模式和区域经济格局有关,即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商业聚集区。”市内资经济促进中心相关科室负责人称。

   楼宇经济发展提速

  本次摸底调查背后,东莞市通过发展楼宇经济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制约、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高端服务产业的意图十分明显。

  “需要说明的是,商务楼宇只是一个载体,盖几栋楼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壮大楼宇经济,引导一批优质的总部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聚集。总的来说,这也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挖掘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内资中心人士称。

  事实上,去年东莞相继印发了《关于促进楼宇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鼓励楼宇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试行)》,其适用的范围并非特指单幢大楼实体,而是定位于商务商业楼、城市综合体、科研楼(含科技孵化器)等楼宇建筑,其进驻楼宇企业为创意产业、都市型工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或知名企业总部。

  值得注意的是,楼宇经济招商也成为了今年我市招商引资的重心之一,东莞将加大对优质楼宇运营商和楼宇入驻企业的招引力度。据悉,一场针对性更强、小型化和专业化的楼宇经济发展对接即将在6月举行,届时将集中展示一批我市的优质商务楼宇。

  接下来,东莞将走“打造专业楼宇平台,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的路子,引导相同或相关行业在我市相应功能区内形成一批产业特征比较明显的特色楼宇,如外贸楼、金融楼、船务楼、媒体楼、中介服务楼等,使特色楼、专业楼成为我市招商和发展的“名片”。

   楼宇经济成城市新增长极

  东莞中原地产策略研究中心分析认为,东莞不少外来品牌地产企业已经纷纷拿地开发大型商住商服综合体,东莞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产业资源和清晰的城市变革三大优势注定吸引越来越多的品牌地产企业、运营企业深耕东莞市场。“随着东莞产业升级,随着东莞招商转为‘三高两自’标准,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企业打造品牌,金融贸易企业以及大型企业总部对高端商务楼宇的需求会逐渐加大,这也是近年来东莞楼宇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逻辑之一。

  “楼宇经济”是近年来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它以商务楼、功能性板块和区域性设施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售卖、出租楼宇招商引进各种企业,从而引进税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集约型、高密度的特点,是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经济向“空间”和“高度”要钱的重要表现。

  近几年来,“楼宇经济”在全国各大城市迅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一幢写字楼创造的税收少则几千万元,多则几亿元,比几个大型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还要多。矗立在城市里的商务楼宇成为垂直的金融街、商务街、创业园,使城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实现新的拓展。事实上,楼宇经济已经成为土地日益紧张前提下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有远见的城市决策。

   分布:商务楼宇集中在城区和部分中心镇

  目前,全市已统计的商务楼宇主要分布在市区内、松山湖和部分中心镇等全市20个镇街园区中。其中,南城51栋,占比35.4%,总建筑面积242.1万平方米;松山湖24栋,占比16.7%,总建筑面积161.4万平方米占比。此外,数量较多的还有常平、虎门、东城、大朗,分别有10、9、8、8栋,而万江和莞城只有5栋和4栋。

  市内资经济促进中心:形成此格局与商务楼宇分布与镇街园区总体经济实力、区域发展定位、商业和服务业配套有直接关联。楼宇经济适宜在中心城市生存和发展,一定要有相对集中的区域,目前我市商务楼宇开发还存在着布局零散的现象,几乎各类地段都有商务楼,这就需要加强规划,形成集聚效应。

   运营:尚缺大企业和企业总部进驻

  据了解,在市中心三大城区的主要楼宇,租售情况比较乐观,呈现热租和热售的局面,其他地区则稍逊一筹。根据实地走访调查的情况看,南城和莞城等几个主要的商务楼宇,如南城的天安科技园、高盛科技园、华凯广场,莞城的汇丰中心等,租售率都在90%以上。

  不过,从入驻楼宇的企业来看,东莞的楼宇经济运营呈现“两多两少”状态:中小型企业多,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少;贸易性公司多,新兴支援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少。“楼宇入驻企业多是创业型、成长型民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注册资本低。入驻的企业中国内外知名企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企业分支机构较少。同时,一般楼宇的入驻企业,从事商贸经营的企业所占比例最高。

  市内资经济促进中心:由于缺乏引进专业的运营机构,导致我市楼宇经济的发展水平仍处于“出租经济”阶段,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此外,经济发达地区的许多楼宇已经呈现出产业聚集和专业分工的态势,而我市大部分楼宇都是综合性的,对于形成产业优势,协同运作非常不利。(记者 黄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