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商改“破冰” 先行中国
■东莞在“商改”路上先行一步,探路中国(资料图 郑家雄 摄)
■11月1日,东莞市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启动仪式在道滘举行,并现场颁发了一批个体户营业执照(记者 郑志波 摄)
“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迎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系列报道5
东莞时间网讯 截至2016年9月底,东莞市场主体首次突破80万关口,达到80.4万户。过往5年间,这座城市的市场主体从50万户增至60万户用了3年,从60万户增至70万户用了16个月,而从70万户增至80万户仅用了10个月……
改革也是生产力。这组数据折射的是,因东莞商事制度改革效应的不断叠加,改革红利才被彻底释放,市场活力才被彻底激发。
或许,没有多少地级市的一项改革,可以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但东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做到了。
商改上路 喝下改革“头啖汤”
置身于2012年的东莞,不是特区,又没有地方立法权,敢为天下先的东莞就这样在“商改”路上先行一步,探路中国。而这一步,正是源自于东莞市委市政府对于发展时局的深刻研判,市场活力的深邃思索。
“前置审批”的思维定式,“严进宽管”的监管惯性,行政审批的焦虑彷徨…… “十二五”起步之年的东莞,如很多地方一样,面临着对传统监管模式的改革呼声。如果彼时“不敢改”“不想改”,久而久之,就会积弊日深,掉入“改不动”的困境。
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会处,改革,显得重大而紧迫。
进退之间,强力改革。至今仍鲜为人知的一幕是,就在商改“前夜”,东莞市委市政府曾连夜开会,斟酌改革路径,把稳改革步骤,让这座没有立法权却又屡屡碰到“中国新问题”的城市改革,可以在法律精神与市场需求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进行一次碾碎惯性和惰性的实验。
革新之变,缔造红利。“莞版商改”,2012年年底应声上路。短短数月之内,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达数万之众。莞版商改再次说明,制度设计也是生产力。“东莞样本”也至少证明了一个道理:市场并不缺乏创业激情,只是被抑制;民间发展的活力也并非枯竭,只是未被激活。这场改革,虽发端于城市的顶层设计,却顺应了大势与民意。
改革再出发 让群众有获得感
商改,是这五年“莞式改革”的一个样板。开放改革、农村集体改革、治安体制改革、项目直接落地改革……2012年被称为东莞新一轮改革的元年,近3万字的东莞改革行动计划,涉及十大领域,337项具体改革工作,向全社会勾勒出东莞“改革施工图”。
时间的年轮进入到2016年。是否会促进 经济 社会发展,是否会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东莞改革再出发,多份文件旗帜鲜明地把“两个是否”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
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与2016年改革新标准相对应的是,东莞不仅确立完善了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落实机制,构建了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督察工作格局,也为各项改革任务列清单、建台账,明确了成果形式、工作节点、责任单位,确保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
如今,这座以制造业而闻名的城市,以制度革新的形式回答了走什么路,实现怎样的发展,怎样实现高水平崛起的时代命题,为这座城市的再度崛起,构建起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机制框架、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