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6280亿元

27.01.2016  17:05

2015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6280亿元,首次跻身“6000亿俱乐部”,同比增长8%,20多项重要指标领跑全省。

2015年东莞图书消费再次位居全国第十。文化产业不但推动了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已成为东莞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文化创新带来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人口文化素质提升,成为东莞反转的动力之一。

2015年东莞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增加值103.9765亿元,同比增长19.5%。智乐堡、龙昌玩具等一批东莞制造业企业获得了华纳、迪士尼等公司的形象授权,还开发出自己的动漫形象。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成为观察东莞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扇窗口。

文化创新正在融入东莞这座“世界工厂”的血脉中。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说,深入挖掘文化潜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东莞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莞在文化创新中正推动着城市转型。 

为产业插上文化的翅膀

1月20日下午,东莞市中堂镇下马四岛上传出挖掘机的轰鸣,在冬雨中的田野里,这声音格外响亮。

这是龙洲湾都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百香果园工地。公司董事长曾汉东在这里租赁了3000亩土地,投资3.2亿元打造百香果园,预计年后就可以开始种植从台湾引进的百香果树。他一再强调,果园不仅仅为了卖果,更要注入休闲观光的文化元素。

百香果园所在的中堂镇,位于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水乡经济区包括中堂、高埗等十镇(街)和虎门港,面积占全市的五分之一。这里河涌如织,蕉林连片,在高度城市化的珠三角腹地,保留了一派浓郁岭南水乡特色的田园风光。

东莞水乡经济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水乡将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农耕文化,发展景色观赏、休闲度假、垂钓渔猎、水果采摘、农家餐饮等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文化创新”成为水乡发展的灵魂所在。

以唯美集团为代表的“东莞制造”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文化创新+传统制造”的强大生命力。

2006年,唯美集团董事长黄建平投资3000万元建立了陶瓷行业内首家国家级“建筑陶瓷博物馆”,将艺术转化为产品。借力文化创新,唯美陶瓷在印尼、 美国 等国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营销体系和生产体系,成为“东莞制造”转向“东莞创造”的标志之一。

东莞市文广新局表示,近年来,东莞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文化创新。2014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至283.5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4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增加到4.82%,规模和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瓦力科技等一批文化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

文化产业不但推动了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已成为东莞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

东莞市委副书记、水乡管委会主任姚康说,企业在创新驱动方面应该尤其重视文化驱动,让产业插上文化的翅膀,获得更快的发展。

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

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是人才集聚,文化氛围的形成。在莞城街道,以文化周末晚会为核心的文化周末工程已经持续了十年之久。莞城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梁晓丽说,近年来市民对文化周末晚会的关注越来越高,上座率超过九成。

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请人出汗不如请人进影院剧院”“过一个文化周末”成为市民的共识,读书、健身、品茶、闻香、观剧、摄影、习画、观展、做义工等成为市民生活习惯。“4.23世界读书日”、东莞读书节等品牌活动不断深化,据东莞市图书馆统计,全市图书馆流动人次达1600多万,同比增长6.7%,图书外借达400多万册次,同比增长4.6%。

今年1月初,当当网发布了《2015当当中国图书消费报告》,东莞继2014年之后再次拿下全国图书消费最多城市第十名。而1月22日亚马逊中国发布的《Kindle2015年度电子书阅读行为报告》显示,东莞名列付费中文电子书阅读完成率城市第二位,超过北上广深。

东莞市市长袁宝成说,东莞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自觉,文以载道,文以化人。

放眼全市,东莞已经成功创建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功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和全国5个数字文化馆地级市试点城市之一,形成了国内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全市建成公共图书馆(室)641个、公共电子阅览室589个、自助图书馆及图书馆ATM40个、博物馆42座、文化广场769个、“农家书屋”589家、市民艺术中心1个。东莞还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体系,推出了40多个文化活动品牌。

这些工程的背后既有政府的大力推动,更是一个地区市民提升精神文化生活品质的自觉追求。

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说,满足数百万外来务工经商人员、众多常住东莞的港澳台及国外人士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东莞面临的一大挑战。东莞有信心逐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本地居民成文化创新主体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氛围日臻浓厚,带来的是市民文化素养的提高。这些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伦见发是东莞水乡望牛墩上合村人,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2015年1月,他和家乡同学一起从村里租了60亩地,办起了“盛丰无花果种植场”。伦见发说,种植场前后投入了上百万元,去年的营业额也超过了100万,今年准备再次扩大规模。

伦见发的农场是东莞去年认定的首批家庭农场之一。这些农场强调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和“三产融合”的经营理念,而经营者中不乏伦见发这样东莞本土的创业大学生。

文创企业成为东莞文化创新的另一个重要主体。在东城街道,“永正33小镇”所在地原来是东城乌石岗工业区。东莞本土的永正图书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将其打造为由文化创意区、休闲体验区与创客商务区三大功能板块所组成的小镇。类似的文化创业园区还有莞城的运河创意公社、“工农8号”等,这些园区为东莞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后劲。

东莞市名城办相关负责人说,东莞每年举行一到两次针对文化企业的专题培训,逐步提升文化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而本地企业家和创业大学生正成为东莞文化创新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