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大型鞋厂瘦身 鞋企对接互联网谋突破

12.06.2015  14:01

当大型代工鞋厂纷纷转移、关闭或压缩规模时,一批微小型鞋企突然间涌出,以新模式对接互联网+时代,正逐渐形成东莞这一全球最重要制鞋基地的新常态。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近期频频到东莞鞋业中摸底产业现状时,他吃惊地发现,尽管东莞制鞋工人数量依然呈现减少趋势,但鞋企的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李鹏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以往东莞制鞋厂动辄成千上万人,但现在超过上万人的鞋厂寥寥无几。在一些缩减规模或倒闭的大型工厂原有厂房里,演变成三五家甚至十来家几百人或几十人的微小鞋厂,貌似一个小型的工业区,订单直接对接淘宝、微店等新零售端。东莞鞋业并非一片哀鸿,反而露出一些生机,鞋业持续处于转型升级中。

大型代工厂仍处于寒冬

在外需没有明显复苏以及劳动力等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中国鞋类出口订单并没有明显好转。据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2015年1~5月,中国鞋类出口176万吨,同比下降4.7%,出口金额为207.16亿美元,同比微增长0.7%。《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日在东莞采访时,多家鞋企普遍反映经营成本依然增长,由于报价上涨而导致订单量有所减少,利润依然呈现下滑的趋势。

全球最大运动鞋制造商台湾宝成集团对外发布的运营情况也显示,制鞋业务净利润越来越薄。宝成集团2015年第一季合并营收为622.52亿元新台币,同比增长11.6%。其中制鞋业务占合并营收比重为70.4%。虽然2015年第一季合并营收持续成长,唯由于配合品牌客户之订单配置所进行的产能迁移及调度,对制鞋业务的营运效率造成影响;加上通路业务积极拓展销售据点,致相关销管费用也较2014年同期增加,使得宝成集团2015年第一季合并营业毛利率及合并营业净利率分别为22.9%及3.6%,较2014年第一季的23.4%及4.8%减少。其中,宝成集团2015年第一季合并营业净利为22.25亿元新台币,比2014年同期26.56亿新台币合并营业净利下降16.2%。

为了减低制造成本,宝成集团近年来逐渐减少在大陆的生产线,而加快往越南以及印尼转移。据与宝成集团有接触的内部人士向记者反映,宝成集团旗下裕元工业设于东莞高埗镇的工厂高峰期达10万人左右,而至今缩减成三四万人。连制鞋“大鳄”宝成集团的净利率都跌到业内约定俗成的5%这条正常临界线以下,其他制鞋代工厂的日子也不好过。上世纪90年代中期把鞋厂从台湾迁移到东莞厚街的台商杨永近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称,10多年前,一双出口价为5~6美元的鞋子,大约可以赚2~3美元,五六年前大约可赚1美元,现在由于成本上涨,出口一双15美元的鞋子,甚至都连1元人民币都赚不到,利润率大约只有1%,有些订单还会亏损,通过拆东墙补西墙才能将总数摊平,艰难维持工厂运转。

据亚洲协会调查统计的数据,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中国制造成本节节攀升,目前东南亚鞋业已抢走中国30%的订单。由于成本不断上升以及订单流失,曾经产量占到全球市场1/10的东莞鞋业近年来加快调整,安加鞋业、飞利达鞋业、联运鞋业、华宏鞋厂、名雅鞋厂等已陆续搬迁或关闭,这些工厂动辄几千人甚至上万人,而华坚集团、绿洲鞋业等这些规模超过万人的大厂也在缩小东莞制鞋基地的规模。

“作为全球的制鞋基地,东莞尽管有不少大型制鞋厂搬迁或缩小规模,但主要还是低端订单被分流走。目前,东莞鞋业出现两大趋势。一方面,在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规模生产已逐渐失去优势,大型鞋厂还会继续将部分生产线往东南亚地区外迁以及往江西、湖南 、贵州等地内迁,但不少工厂的研发、设计、接单到贸易等相对高附加值的环节基本都还留在东莞,国际采购商、原材料以及高端制鞋人才也依然汇聚在东莞,东莞逐渐形成这些鞋企的总部;另一方面,互联网+正推动内销加快发展,为电商设计以及加工鞋产品的内销订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借助东莞几十年为国际代工建立好的完善的产业链,东莞微小型鞋企正迅猛成长,或许逐渐发展为主流。”李鹏如此认为。

南航将执行广州至泰国曼谷廊曼航线
中新网广州4月6日电 中国南方航空公司6日宣布,广东大洋网
30日下午广州出港机票搜索量瞬间涨4倍
大洋网讯 11月30日广州市番禺区、荔湾区、白云区广东大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