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实施创新驱动 三大“痛点”如何破局

26.06.2015  18:34

东莞向科研高地进军 图/羊城晚报记者王俊伟

日前,东莞正式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前列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正式推出《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重点工作方案》(2015-2017),一场改革序幕已经正式拉开。然而,就东莞目前现状,存在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R&D)偏低、发明专利偏少、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紧缺三大“痛点”,成为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因素。东莞将如何破局,且听东莞市科技局为你一一道来。

1.

背景:

研发投入偏低怎么办?

近年来东莞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2011年的1.51%快速提升至2013年的2.0%,但总体强度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意见》提出,2020年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2.9%的目标,比广东省的目标还要高。

羊城晚报:东莞目前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略低于全省2.4%的平均水平,原因在哪里?

东莞市科技局:东莞工业企业数量多,但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多。尽管全市拥有近7万家工业企业,但根据国家统计部门的相关规定,研发统计时仅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纳入统计范畴,占东莞绝大比重的中小微企业的研发投入却未能纳入,而东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六成以上为外资企业,但有研发投入的外资企业不到50%,外资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不到2%。

此外,东莞缺少能够发挥研发投入带动效应的大型龙头科研企业,与深圳华为、中兴等大型科技企业每年的研发经费投入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佛山美的集团每年研发经费投入近30亿元相比差距甚远。我市超50亿产值的企业虽然有20多家,但填报有R&D的企业只有一半左右。

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对研发投入重视不够,填报率和填报质量偏低,导致一些本身属于R&D活动的项目未被纳入统计范畴。

羊城晚报:东莞未来五年研发投入强度目标是2.9%,如何突破?

东莞市科技局:为确保完成以上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举措:

一是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修改对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办法,建立了企业自建研发机构备案登记制度,把建设研发机构作为新引进规模以上工业项目的约束性指标;进一步加强与商务部门的联系,推动外资企业在我市建设区域性研发中心(实验室),提升外资企业本土化创新水平。

二是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奖惩制度。对研发投入较大且占销售收入比例增长较快的企业进行奖励。同时采用倒逼机制,将企业研发投入与申报科技项目以及推荐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等挂钩,凡是没有研发投入的企业,一律不给予资助或认定。

三是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以省出台研发准备金优惠政策为契机,运用财政奖补机制,市财政通过预算安排,对已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企业,根据实际投入予以普惠性的市财政补贴,同时积极申请省财政补贴,引导企业建立规范的研发准备金制度。

四是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加强与税务、统计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优化实施流程(如企业凭相关部门立项批复文件直接在税务部门备案并直接税前扣除),让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享受到研发投入税收优惠。

2.

背景:

发明专利偏少如何解决?

东莞每年有效专利达到5万件,数量上非常庞大,占到了全省第三位。但这些专利中外观和实用型专利占到大头,发明专利占比很小,在全省一直靠后。

羊晚:如何破解“发明大市并非发明强市”的尴尬?

东莞市科技局:我们将采取以下四项措施提升我市创新成果的质和量。

首先,加快引进与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团队,吸引国内外优秀创新资源快速聚集东莞。目前我市组建了24家新型研发机构,累计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引进孵化科技企业140多家;引进省市创新科研团队30个。我们将充分利用我市产业化条件良好、市场比较成熟的有利条件,吸纳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积极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之路,推动产学研合作由松散合作、单项合作向长期合作、系统合作转变,建立开放协作的创新体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转移、成果孵化为重点,以整合资源、协同创新为手段,进一步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水平,加快推动创新资源在东莞集聚、转化和应用。到2017年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达35家,科技创新团队62个,力争到2020年,新型研发机构达50家、科技创新团队80个以上。

其次,加快提升规模以上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规模以上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加强技术攻关、承担重大科技专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做大做强,成为带动我市创新发展的龙头。

再次,精心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我们将立足市情,按照开展错位竞争、放大局部优势的原则,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产品,加快培育和形成引领我市新一轮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最后,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契机,着力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运用专利制度保护创新成果的意识;落实我市促进发明专利申请的各项措施,增强发明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积极贯彻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提升企业挖掘专利、布局专利的水平;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推动专利运营和交易。

3.

背景:

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瓶颈如何突破?

目前,东莞共有各类高层次人才约5.7万人,其中中央“千人计划”专家1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7人,市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5人。但人才总量不足、增长不快、部分流失以及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紧缺,仍是制约创新驱动的瓶颈。

羊城晚报:在人才引进上有何计划?人才引进来之后,如何留住?东莞市科技局:我们一直大力引进各类科技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方式,鼓励企业通过长短期聘用、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方式,灵活引进海内外退休教授、专家、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来莞服务。探索高端退休“银色人才”引进机制。充分发挥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东莞市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会、“‘千人计划’专家东莞行”等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东莞美国硅谷、英国伦敦等海外人才工作站和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广东(东莞)工作基地建设,大力开展招才引智。加快与工信部共建人才交流中心华南分中心,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华南地区企业领军人才、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基地。围绕东莞创新发展需求,聚焦重点产业、核心技术、突出高精尖缺,大力引进一批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2017年全市累计引进省市创新科研团队数量达到60个以上,保持在全省前列。

在“留人”方面,主要是优化对科技人才的服务。建设包括人才工作成果展馆、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多功能会议室、学术报告厅和一站式服务专区的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搭建高层次人才学习提升、沟通交流、创新创业、共谋发展的平台,打造高层次人才的温馨家园和人才之家。贯彻落实省有关文件精神,优化人才的评价机制。完善高层次人才居住保障政策。谋划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服务体系和综合环境等方面进行大胆先行先试。切实解决高层次科技人才医疗卫生、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学术交流等问题,全面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环境。

羊城晚报:按照我国现行的法规,财政资助项目科技成果所有权全部归政府。而东莞出台的新政,成首个全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吃螃蟹”的地级市。可否具体介绍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东莞科技局:我们的激励政策包括: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破除成果转移障碍。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落实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给予个人的股权奖励。贯彻落实省有关文件精神,研究出台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相关政策,改革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处置方式,深化科技成果技术入股收益分配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政策环境。贯彻落实省有关文件精神,允许和鼓励科技人员离岗创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可创办企业,5年内保留其基本待遇。建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联合聘用机制,允许兼职兼薪。

在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我们将创新组织方式、资金投入方式和省市联动协同创新模式,构建新型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管理体系。成立由企业、创投机构、金融机构、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等组成的高水平、专业化、多元化的专家评审委员会,遴选、支持和转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熟度高、产业化前景明确的重大高新技术应用成果。到2017年,力争实现60项左右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张德钢、王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