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实施金融业六大工程:力争2020年GDP占比超8%
“2014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67亿元,占地方生产总值的4.5%。”4月14日,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在东莞市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东莞市金融发展将以建设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为切入点,大力实施集聚金融、创新金融、产业金融、开放金融、普惠金融、信用金融“六大”工程,不断增强区域金融竞争力和辐射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努力打造金融强市。力争到2020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
徐建华指出,加快金融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他要求各级有关部门、金融机构要抢抓机遇,推动金融发展再上新台阶。
成绩:保费收入连续五年保持地级市第一名
徐建华指出,目前东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金融系统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三重项目”、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有力促进了东莞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和金融科技产业融合也取得有效突破。比如,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步伐明显加快,企业上市、挂牌、发债、股权融资等有序推进,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初步显现。而启动建设的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初步构建起“拨、投、贷、贴”的财政金融联动投入机制,增设科技支行,推动科技保险试点,扩大了科技金融产品的应用。
此外,就是东莞金融资源集聚、金融改革开放、金融生态环境继续保持省内领先。“我市金融机构种类齐全,新型经济金融组织发展从无到有、异军突起,地方金融更成为全省金融发展的一大亮点。”徐建华表示,各类金融机构进驻东莞的步伐不断加快,东莞本土法人机构稳步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莞港、莞台金融合作不断深化,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量约占全省17%。面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冲击,金融管理部门和相关金融机构创造性开展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维护了东莞金融安全。
据了解,2014年,东莞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67亿元,占地方生产总值的4.5%;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和全年股票累计交易量双双突破1万亿元;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9323亿元和5562亿元,同比增长5.1%和11.5%;实现保费收入258亿元,同比增长24.59%,占全省14.3%,连续五年保持全省地级市第一。
定位:坚持把金融业作为重要战略产业谋划
徐建华介绍,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将金融作为最重要的产业来抓,发达国家金融创造的GDP已占到经济总量的15%以上,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均超过13%,广州、苏州等城市超过7.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东莞也进入了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阶段。”徐建华指出,“要破解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必须积极寻求新动力。要坚持把金融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来谋划发展,充分发挥金融的集聚功能和资金纽带作用,强化投资、创新和财富驱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徐建华指出,我国金融市场正在突破传统模式,严格的金融管制逐步放开,为推进金融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从东莞来看,一方面,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器人产业等重大战略部署的金融需求,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另一方面,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需求巨大,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
目标:力争2020年金融机构总资产超过2万亿
徐建华指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东莞金融发展要以建设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为切入点,不断增强区域金融竞争力和辐射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努力打造金融强市。力争到2020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以上;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数量超过300家,金融机构总资产超过2万亿元;上市公司数量超过100家;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达到6%和7500元/人,保险业保费收入超过600亿元。
徐建华表示,未来将切实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三重”项目、“四新”经济等重点领域和“三农”、中小微企业、小额创业等金融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着力解决科技创新、“两化”融合、企业并购重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等关键环节的金融服务问题。
同时,争取政策性银行、保险资金加大对东莞的投入,提供大规模机构性融资,强化金融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平台的支持。大力发展贸易金融、物流金融等产业金融,规范发展小额贷款、融资租赁、保理、互联网金融等新型融资方式,更好地满足东莞企业的融资需求。
徐建华特别指出,作为全省建设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东莞要用足用活国家和省赋予的各项先行先试政策机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加快形成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良性互动、产业转型升级与金融要素高效对接的体制机制,实现金融、科技、产业间的内生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