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实行城乡户籍“一元化”登记管理
使外来人口在就业、医疗、养老及其他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上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成为城市治理中的重要一环。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草案拟确定南城为主中心引起全城热议的背景下,东莞在实施“分区统筹”时需要强化“ 经济 区”概念,弱化“行政区”意识,力争打破行政界线。9月24日下午,东莞市政协召开第十二届十九次常委会议,就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专题议政。委员建议,东莞设置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底线标准”,在基本服务上保证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享受同等待遇,实行城乡户籍“一元化”登记管理。
建设用地开发强度超国际警戒线
在24日的市政协十二届十九次常委会议上,提案委员会提交的专题调研报告显示,目前东莞的城市规划“自下而上、缺乏统筹”。
如何理解这一概念呢?提案委员会指出,有些镇街实际建设用地规模超出了50%,现行集体土地供应方式难以满足大规模连片用地需求,不利于引进大企业带动产业升级。同时,经过多年开发,东莞的空间资源已严重不足。
据统计,2014年,东莞建设用地开发强度达47.5%,远超国际警戒线30%的水平。单位建设用地GDP达4.55亿元/平方公里,远低于广州、深圳、苏州等城市。
此外,东莞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仍然以镇街为界,各自为阵,中心不突出,组团不抱团,这些都将成为发展的“绊脚石”。
对此,政协提案委员会在专题议政上建议,东莞在实施“分区统筹”策略的过程中要强化“经济区”概念,弱化“行政区”意识,从相对单纯的空间供给转向综合性的空间治理,力争打破行政界线。
在跨地区、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方面,市政协则建议考虑在各个片区设立相应的统筹机构,统一设立规划、国土、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区域内有关工作。在区域上,提案委员会提出东莞应主动承担区域角色,谋求外部空间的更大发展,如协同广州、深圳两大核心,建好西部产业带,与深圳前海、宝安机场、大空港连成一线,成为东莞参与湾区高端竞争的载体等。
大专及以上人口比重仅7%
东莞不少镇街密集型产业集聚较多,人口基数也较大,但以外来务工人员居多,高素质人才较为缺乏。
数据显示,东莞常住人口822.5万人,其中新莞人为640.7万人,占77.9%,大专及以上的人口比重仅7%,远低于深圳(19%)、广州(17%)。人口结构倒挂引起的社会结构分化已成为城市治理中的核心矛盾。同时,外来人口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及其他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上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对此,提案委员会建议东莞应加快编制人口发展规划,以经济区理念统筹推动人口合理布局,创造规模适度、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城市人口环境。推动外来人口融入本地,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设置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底线标准”,在基本服务上保证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享受同等待遇,在基本保障上实行“最低标准均等”,增强外来人口对东莞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其市民化程度。
与此同时,教科文卫体和文史委员会也作了关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专题调研,建议东莞进一步拓宽非户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道,优化调整人才入户政策。其中,最主要的做法就是完善居住证制度,有序扩大居住证持有人享有公共服务的范围。按照相关的部署,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城乡户籍“一元化”登记管理。另外,还建议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登记办证工作,深化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外来人口社保权覆盖存在阻力
“虽然东莞市已完成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和养老 保险 制度体系建设,但在加大对外来人口的社保全覆盖工作方面仍存在一些阻力”,在昨日的会议上,科文卫体和文史委员会还指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
科文卫体和文史委员会介绍说,经过调研发现,东莞企业主参保意识不强,员工本人也缺乏参保主动性。由于部分外来员工已在其户籍所在地参加当地农保,而不想放弃原来在当地的参保关系,拒绝在东莞依法参保,甚至有外来员工投诉企业强行划款缴纳社保费用的情况出现。
该委员会建议,东莞应加快落实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政策,扩大社会保险参保缴费覆盖面,扩大农业转移人口参加社会保险比例,扩大非户籍农业转移人口在东莞就读子女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同时,还建议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不分户籍、经济类型和用工形式的失业保险制度。
此外,在医疗保障方面,委员会也建议,东莞应优化公立医院规划布局,合理调整社区医疗 卫生 机构布局,将农业专业人口及其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覆盖范围,并探索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