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全世界仅存此一对

25.05.2015  17:18

专家仔细研究梅瓶

东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9000多件(套),哪一件最宝贝?5月21日,东莞市博物馆联合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景德镇民窑博物馆主办的“中国元明时期白釉瓷器学术研讨会”在东莞市博物馆举行,此研讨会就是专门为东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对明朝白釉贴花折枝花兽钮盖梅瓶召开的。“东莞自己出土的,与东莞相关,在全国都有影响。”东莞市博物馆原展览部主任、文博副研究馆员张光华如是评价这对梅瓶。

而据资料记载,明朝白釉贴花折枝花兽钮盖梅瓶不仅是东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被视为国宝,已成同类陶瓷艺术品中的孤品,目前全世界仅存此一对。

工业园区建设挖出古墓

2003年2月下旬,一封带有领导批示的信件辗转几个部门到了东莞市博物馆,从信中东莞市博物馆获知东莞市寮步镇上屯村响堂岭发现有多座古墓。因工业园区的挖山取土,墓地已经突兀于岗地上,随时都面临被破坏的危险。当年2月26至28日,为配合工业园区的工程建设,市博物馆会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药学院对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出土了一大批精美文物。

据曾经参与发掘的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墓群出土墓葬4座,墓主人8位,出土随葬器物65件(套),按材质可分为金、银、铜、锡、石、陶瓷、竹木等,墓葬中除墓主人随身佩戴的金、银、铜首饰及生活用品外,还在墓室后壁外侧出土一件圹志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该墓群出土了一对白釉贴花折枝花兽钮盖梅瓶,而这对梅瓶后来成为了东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印象很深,根据墓志铭记载,此古墓为钟氏家族墓,墓主就是东莞寮步横坑村人。梅瓶出土于墓前拜堂下祭坑外右侧土坑,出土的时候四周有少量石灰包裹,完好无损。”张光华介绍,出土后其中一只梅瓶的盖出现了裂缝并有加剧裂开的趋势,博物馆组织人手进行了紧急修复。因为是东莞自己出土的且与东莞相关的,张光华一直对这对“宝贝”特别有感情。

以口小只能插梅枝得名

根据东莞市博物馆资料记载,梅瓶通高30.5cm、底径9cm,圆唇小口,丰肩腹下收敛,浅圈足,钟形盖,蹲狮钮;肩贴如意云纹,内饰贴花折枝花卉纹;腹前后各饰贴花折枝菊、梅各一支;底部饰贴花变形莲瓣纹。外底书青花“大明年造”款。是明弘治民窑产品,胎体匀薄,白釉略泛青。明代梅瓶采用白釉贴花工艺的极为少见。

记者21日在现场看到,梅瓶从整体造型、图案到釉色都十分精美。因为要仔细研究,现场的专家时不时转动梅瓶,东莞市博物馆保管部的工作人员寸步不离,不时要伸出手去加以保护。

据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造型挺拔、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梅瓶因为造型优美,所以常用于盛酒、插花。甚至还常被作为冥器随葬,作为风水宝瓶寓意在墓室中辟邪消灾、清平吉祥。

“此次研讨会主要是对梅瓶的年代、工艺及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进行研讨,并对元、明时期白釉瓷器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东莞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文博副研究馆员杨晓东对记者说,此次研讨会是针对梅瓶第一次召开学术研讨会,会后将对专家的观点、意见等进行详细记录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