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情况

22.07.2014  18:47

近年来,东莞市将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摆在重中之重,积极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存量垃圾治理、生活垃圾分类等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基本情况

我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起步晚,在2004年之前,生活垃圾全部简易填埋处理。2004年厚街环保热电厂一期建成投产后,我市才开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

目前,全市生活垃圾产量达10,000吨/日,得到无害化处理的约7000吨/日,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2008年的29%提高到现在的70%左右,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3%。我市现有市区、横沥、厚街3座环保热电厂的总处理能力达到了5800-6300吨/日;2011年,塘厦石潭埔填埋场经扩容整治,达到国家无害化Ⅱ级以上标准,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600吨/日。

近年来,我们主要推进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扎实开展。我市生活垃圾处理按照“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工作思路,规划新建麻涌、清溪(樟木头)环保热电厂,以及对横沥厂一期工程进行技改增容。目前,麻涌厂已通过环评,正开展征地、立项等前期工作,预计年内动工;横沥厂一期技改工程已完成环评等前期工作,预计2015年底可试运行。

在环保热电厂技改增容方面,我市横沥厂二期烟气主要排放指标可达到欧盟Ⅱ标准,被广东省住建厅评为垃圾处理无害化设施AA级,在国内属先进行列。同时,针对市区厂烟气污染大、市民投诉多的问题,我市于2011年责成企业将市区厂原有的焚烧炉全部拆除,改造成技术成熟的炉排炉。据监测数据,改造后的市区厂运行效果良好,排放标准优于横沥厂二期工程,获得国家、省、市领导和市民群众一致好评。

在垃圾转运设施建设方面,我市共建成标准压缩式转运站529座,基本达到“一村一站”,能满足全市生活垃圾压缩和转运需求。

(二)存量垃圾治理稳步推进。2007年开展运河沿线一公里面源整治工作,由市财政全额出资清理了29个简易填埋场。2011年,我市将塘厦、虎门、樟木头3座简易填埋场整治纳入十件实事,由市、镇按5:5出资。目前,这3座填埋场基本完成治水、治气和生态修复工作,实现渗沥液的无害化处理和沼气导排,其中整治后的塘厦石潭埔填埋场成为我市首个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今年3月,市政府将塘厦石潭埔、虎门五马、樟木头樟洋三座垃圾填埋场收归市统一管理,由市城市综合管理局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委托有资质、有实力的企业负责运营管理。目前,市城市综合管理局正开展调研论证等前期工作,预计上半年可接手管理。

(三)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逐步探索。经过多年的考察论证和酝酿,我市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思路,将生活垃圾分为餐厨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三大类,2011年6月29日,正式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目前全市32个镇街共启动42个垃圾分类试点。今年,市政府部署在城区4个街道启动一个社区作为垃圾分类试点,由市财政一次性分别补助80万元,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目前各街道正在制定方案。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市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在餐厨垃圾、有害垃圾收运处置上积累了一些经验。

(四)城乡环卫统筹全面铺开。2013年,启动农村体制改革,确定通过3-5年时间,实现以镇街为单位统筹村级环卫管理事务,市、镇街两级共同承担环卫管理费用。目前,全市环卫统筹工作正有条不紊推进。

二、工作思路

为彻底解决我市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处置问题,全面提高生活垃圾和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水平,我市垃圾处理工作思路如下:

(一)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按照“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原则,由市政府统筹协调,消除地方保护和行政壁垒。在通过环评的基础上,2014年启动麻涌环保热电厂建设和横沥环保热电厂一期技改工程,尽快启动清溪(樟木头)环保热电厂备选址论证。同时,在现行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基础上,对跨镇街处理生活垃圾的,征收20元/吨的生态补偿费,由市政府统收统支,用于环保热电厂及垃圾处理设施周边环境补偿和市民关系协调。

(二)全面完成存量垃圾整治工作。借鉴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存量垃圾整治的成功经验,按照“迁移整合、集中治理”的原则,优先完成水乡经济区和东江、运河及水源地附近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整治工作。在水乡经济区和东江、运河及水源地附近,分别选择1个有条件的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作为集中处理场,将填埋场存量垃圾运至其中,按照国家卫生填埋场标准进行整治,待整治完成后改造成生态市政公园。

在费用方面,存量垃圾集中处理场整治工程由市政府组织实施,费用由市财政负担。整治工程完成后,垃圾集中处理场日常管理由属地负责,费用在生态补偿费中列支;渗沥液、沼气收集处理采用BOT模式进行公开招标,费用由市财政负担。跨镇街转移垃圾需支付一定的生态补偿费,由接受地镇街统筹使用,用于周边市民关系协调处理、垃圾集中处理场生态修复、日常管理等。

(三)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由市政府统筹指导,负责制定标准和检查考核。各镇街政府为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市政府按照既定目标对各镇街进行考核,对于工作推进不力、实施效果差的镇街进行问责,主要领导要向市委、市政府说明情况。

各镇街按计划推进现有生活垃圾分类试点,2014年在莞城、东城、南城和万江各选择一个有条件的村(社区)作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区,逐步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2015年在大市区全面铺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现餐厨垃圾和有害垃圾单独收运处置;2016年开始逐步在全市推广。

另外,争取在2015年在市区或周边区域采用BOT模式建设1座200-300吨的餐厨环保热电厂,待运作成熟后,参照该厂模式,规划建设其他餐厨垃圾处理厂,实现餐厨垃圾集约化和规模化处理,解决我市“地沟油”产生源头问题。

(四)妥善处置建筑余泥渣土和粪便。为填补我市建筑余泥渣土和粪便(市区污水处理厂粪便处理设备未运作)的空白,必须加紧完善建筑余泥渣土和粪便处理设施。一是各镇街规划建设1-2个建筑余泥渣土堆放点,由基层城管部门经营管理,未经允许严禁跨镇街倾倒建筑余泥渣土。二是加紧启用市区污水处理厂粪便处理设备,负责收费处理全市产生的粪便。鼓励各镇街采用市场化方式,将建筑垃圾、粪便交由有资质的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

(五)加强生活垃圾科普宣传。多渠道开展生活垃圾无害化宣传,消除市民对垃圾处理的误解和由此带来的抗拒情绪。举行全市环保热电厂排放数据网上公布仪式,将各环保热电厂的主要排放数据在城管局官方网站上实时公布,让市民随时查阅监督。同时,举办环保热电厂“市民开放日”,邀请市民代表到市区环保热电厂参观,并以此为契机,形成定期组织“市民开放日”的长效机制,加强垃圾处理的科普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