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民艺术中心将于2016年春节前后投用

21.10.2015  10:15

■新建成的市民艺术中心预计2016年春节前后投入使用,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记者 曹雪琴 实习生 纪勇 摄)

■陆世强(记者 程永强 摄)

东莞时间网讯 10月12日,东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动员大会举行,全面吹响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冲锋号”。作为申报名城的重要职能部门,市文广新局所负责的各项工作进展如何,接下来又有何构想?

日前,市文广新局局长陆世强在接受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采访团采访时透露,市文广新局现已全面完成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指标任务,接下来,将深挖东莞“六个地”的深厚文化内涵,着力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和“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强化”两大工程,彰显东莞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大力推进名城申报工作。

针对市民普遍关心的市民艺术中心何时投入使用等热点问题,陆世强也作了回应,表示目前正在完善内部装修,预计将在2016年春节前后投入使用,对外开放。

【关键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两大工程”推进名城申报工作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传承历史、延续文脉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在动员大会上明确提出,力争在2016年底之前申报成功。

陆世强介绍,近年来,市文广新局积极开展申报名城的前期工作,全面完成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指标任务,目前除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之外,其他项目均为满分,达到相关指标要求。同时,系统梳理和归纳出东莞独有的历史文化特质,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地”:岭南文明重要起源地发展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岭南非遗交汇地、岭南人文荟萃地。

陆世强透露,市文广新局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和“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强化”两大工程。对此,市财政设立了东莞市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资金,以确保申报区域文物完好率达到100%。

“文物保护利用,就是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要求,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 收藏 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陆世强认为,每一件文物,每一处古迹,就是一段历史,都有一个故事,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要通过讲好文物古迹背后的东莞故事,让广大市民了解东莞的历史,了解东莞在重要历史节点上的事件。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

“四个结合”推进标准化建设

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东莞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不仅成功创建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还成功入选全国10个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

“为什么要搞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就是要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区域不均、城乡不均以及人群之间不均等问题。”陆世强说,按照试点要求,东莞采取了多项措施,努力探索既符合国家标准又体现东莞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不断谱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篇章。

陆世强介绍,推进标准化工作的目标,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规范、质量良好、公众满意,而坚持标准化工作与推进示范区后续建设是同步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东莞探索出一条运转顺畅、运行有效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其特色亮点主要体现在“四个结合”上。

“四个结合”具体是指标准化制定与后续建设相结合,政府主导与专业委托相结合,实践探索与专家咨询相结合,国家要求与东莞实际相结合,“各项标准的制定要从东莞的实际出发,要考虑到东莞特殊的人口结构,要通过标准化来破解服务不均衡的问题。”陆世强说。

【关键词:市民艺术中心】

综合剧场最多可以容纳915人

新建成的市民艺术中心是市一级重要的公益性综合文化设施。对这个新文化地标,广大市民普遍关心的是,市民艺术中心何时正式投入使用,可以提供哪些惠民服务,如何充分发挥场馆效益等问题。对此,陆世强一一作了回应。

陆世强介绍,市民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29000平方米,是一座集培训、演艺、创作、信息、服务、研究、展览、 娱乐 、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文化场馆,包含培训楼、综合剧场及展览厅等。其中,培训楼内除设有小型剧场和餐厅外,还有舞蹈排练室、公共讲座教室、小品排练室、器乐排练室等多功能培训教室37个;综合剧场内设有化妆间、道具间、排练间等功能房12个,同一时间最多可以容纳915人观看演出;展览厅二楼设有一个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户外活动区,可以举办各类户外演出、展览等活动。市民艺术中心目前正在完善内部装修,预计将在2016年春节前后开始运行。

作为全国5个地级市数字文化馆试点城市之一,东莞接下来会以数字化为抓手,着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文化传播方式。数字化是未来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数字文化馆也是顺应趋势。”陆世强透露,东莞将投入超过1000万元建设数字文化馆,以有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与数字文化馆结合起来推进的还有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陆世强称,文化馆总分馆机制将以市文化馆为中心馆,通过中心带动基层、指导基层,实现全面覆盖、上下联动、资源整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