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全文)

03.03.2016  11:35

(2016年2月24日在东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东莞市2015年国民 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5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三个走在前列”,巩固实体经济,突出改革创新,强化底线思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社会民生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经济发展稳中提质,发展动力加快转换

全年完成生产总值6275.0亿元,总量迈上新台阶,增长8.0%,圆满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人均生产总值75150元,增长7.5%。服务业完成增加值3351.6亿元,增长10.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903亿元,增长6.2%;农业完成增加值20.5亿元,下降0.4%。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5.2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0.3:46.3:53.4。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11亿元,增长5.3%;其中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增长8.5%和10.2%,占比提升至47.9%和37.2%,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4.7亿元,增长10.9%;完成固定资产 投资 1446.5亿元,增长3.3%;累计出口6429.5亿元,增长7.8%(以人民币计价)。全年完成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8.0亿元,增长10.2%,其中税收收入占比77.1%;本外币存款达到9968.8亿元,同比增长5.8%;单位GDP能耗下降7.9%,超额完成计划任务;城市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2%和8.5%,高于经济增速;价格总水平上涨1.4%,控制在年度计划目标内。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互联网+、物联网、服务外包等“四新”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全市累计登记新兴产业主体1.2万户,同比增长25.4%。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390亿元,增长16.9%。全年共发送国际小包3441万件,增长181.6%。全市服务外包合同金额2.5亿美元,同比增长86.1%。

(二)各项改革扎实推进,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完善积分入户和人才入户管理办法,制定加快推进积极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见,大力推行PPP模式,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同待遇”批次清单。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调整27个部门行政职权共794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住所登记管理、企业集群注册、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改革,启动“三证合一”改革和企业登记注册“一网通”改革,协同监管信息化系统和基层市场协管队伍全面运转,市场活力迸发。全市实有市场主体71.3万户,增长13.3%;其中企业25.6万户,增长22.7%;新登记各类企业5.5万户,增长20.4%,注册资本1219亿元,增长28.6%。落实省企业投资准入制度改革,对负面清单外的项目,由企业承诺准入,实行备案制管理。启动内外贸一体化改革,依托虎门港和清溪两个保税物流园区、石龙铁路国际货运站、虎门港等系列平台,成功引入广东目标平行汽车展贸中心,全市跨境电商O2O保税直购体验店KK馆开始营业,成为首个在自贸区之外开设保税体验店的城市。创新投融资机制,出台PPP模式管理流程,建立PPP工作机制,扎实开展PPP模式各项推广工作;成功以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启动水生态文明一期项目建设,首期投资规模12.3亿元。探索项目投资建设“直接落地”改革,以企业依法承诺、政府强化事后监管为基础,实行“先建后验”,落实40个试点项目,推进效率大幅提高,建设进度良好。实施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居民用气、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等民生价费改革。基本完成公务用车改革。实施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全市光纤累计覆盖456.2万户,光纤入户量累计达85.8万户。实施“三互”大通关改革。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陆运和水运“三互”大通关模式,缩短企业通关时间和费用一半以上。

(三)重大项目持续发力,实体经济巩固提升

重大项目建设强力推动。2015年共安排191项重大建设项目,全年完成投资397.5亿元,同比增长15.7%,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投产,轨道交通2号线试运行,省道256、358大修工程、红珊瑚药业、益海嘉里、海昌船务散杂货码头等项目建成投产。东莞制造2025战略启动实施,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创新制造、优质制造、集群制造、绿色制造六大工程稳步推进,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02.8亿元,增长26.6%,其中,技术改造投资总额231.2亿元,同比增长85.6%。“机器换人”计划深入推进,申报项目达831个,总投资66.9亿元,其中,莞产设备占34.7%。智能制造初见成效。成功举办 智博会 ,成效明显。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落户东莞,引进大连机床等龙头企业,培育智能装备制造企业400多家。率先启动3C产业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加快推动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建设。全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达2.6亿台,增长15%。扶持优质企业发展。开展“122大型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实施“686”民营企业上市梯度培育工程,上市企业增至32家,上市后备企业达144家;出台“投资兴企、创新强企、培育壮企、融资助企、服务惠企”五大行动共30条具体措施,建立民营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实施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认定首期成长型中小企业300家;开展小微企业上规行动,242家小微上规企业获奖励。

(四)创新驱动深入实施,科技动力显著增强

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出台创新驱动“1+N”扶持政策,创办“东莞创新驱动讲习所”,制定实施《东莞市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计划(2015-2017)》,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3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986家,获得省级高企培育扶持资金4.2亿元,在全省地级市中位列第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着力打造以松山湖高新区为龙头,各类科技园区、专业镇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新建新型研发机构3家,总数达27家;建设东莞市横沥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虎门服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专业镇创新服务平台。科技孵化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筑巢引凤”计划和孵化器产权分割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孵化器建设,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和带动效应。全市共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载体36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单位11家,孵化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积极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对接,组建10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引进587名高校院所科技特派员进驻市内企业。新增省级创新科研团队4个,总数达26个,大力引进市级创新科研团队,10个团队获市创新科研团队项目立项,市级科技创新科研团队总数增至18个。科技动力明显增强。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2795件,增长72.1%。R&D支出占GDP的比重达2.3%,实现连续5年快速提升。

(五)“一带一路”扎实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打造重要节点城市。“一带一路”国家超过欧盟和日本,成为我市第三大出口市场。全年我市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167.3亿美元,大幅增长25.2%,拉动全市出口增长3.5个百分点,是我市出口的重要增长点。成功举办2015 海博会 ,入场观展、采购人员达10.8万人次,比上届增长12.1%,其中专业采购商2.1万人次,增长69%;达成签约项目680个,签约资金2018亿元,比上届增长15.5%。石龙中俄贸易产业园正式签约,中俄两国元首见证签约,成为俄罗斯国家机构在我国设立的第一个出口商品和原材料综合性贸易中心,是省新一轮对外开放重点工程。构建海陆空跨境大通道。成功推动国家批准设立石龙铁路国际物流中心对外开放。虎门港稳居亿吨大港地位,位居全省第三。先后建设了广州、深圳机场东莞货站,打造对接香港机场的“中国超级干线”。深化经贸交流合作。组团赴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南非以及西班牙、波兰、俄罗斯等国家开展系列经贸、科技交流活动;成功在美国硅谷建立东莞经贸代表处,筹备在德国设立驻欧洲境外经贸代表处。服务外包实现跨越发展。成功入选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引进软通动力、香港志鸿科技、深圳联合 金融 等一批优质服务外包企业。全年服务外包执行金额2.2亿美元,增长243.8%。

(六)节能减排强力推进,生态文明成效显著

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工作稳步推进,“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7.9%,“十二五”期间累计下降25.23%;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0.54万吨、氨氮减排0.21万吨、二氧化硫减排2.14万吨、氮氧化合物减排2.79万吨,分别下降4.38%、11.12%、19.78%和17.45%,“十二五”期间累计分别下降25.4%、26.3%、36.7%和35%。淘汰落后产能取得重大进展,安排17.1亿元财政资金,完成101家“两高一低”企业整治和退出。实施一批重点减排工程项目,全市65蒸吨以上共46台工业锅炉提标改造,9条平板玻璃生产线全部完成油改气技术改造,中电新能源9F机组建成投产,通明电力9E机组供热改造、恒运集团长距离供热(东莞麻涌)项目正加紧实施,沙角C电厂脱硝设施完成技术改造,全年淘汰黄标车51790辆。电机能效提升及注塑机伺服节能改造取得实效,累计完成电机能效提升总功率207万千瓦;实现注塑机伺服节能改造(或汰旧更新)9423标准台,居全省第一,提前超额完成省确定任务,改造后电机系统能效提升7%以上,注塑机能效提高35%以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基本完成截污主干管网建设,启动400公里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推进21个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试点项目,开展11座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石马河、茅洲河两大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制定东莞运河、寒溪河“河长制”和“涌长制”实施方案,实现东莞主要流域“河长制”全覆盖。实施臭氧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明显增加,达标天数上升14.4个百分点,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启动美丽港湾建设,建成首个亲海平台,海洋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新能源发展取得进展。宏远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出台新能源汽车和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政策,全市共投放新能源汽车2600余辆,光伏发电备案87兆瓦,其中并网发电54兆瓦。

(七)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民生十件实事圆满完成。公共安全维护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3+2+2”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全年刑事案件同比下降8.7%,破案率同比上升3.3%。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20多项,重点开展危险化学品和易燃易爆物品安全专项整治、轨道交通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地质灾害预防专项整治及职业 卫生 专项执法检查,整治各类隐患1.8万处。加大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隐患整治工作,整治隐患56处,完成率达到100%。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610元/人月,居家养老服务扩面到32个镇街、511个村(社区),  “诊疗一卡通”系统实现市内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全覆盖。教育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推进“智慧教育”、“信息惠民”工程建设,完善“微课掌上通”功能,实现全市50%以上学生家长“微课掌上通”常态化应用。积极推进“慕课”学习平台及课程体系建设,全市学校实现较高水平的信息化“三通”,建成28个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确定100所慕课试点学校,评审出1.7万节优课微课资源,陆续推送给全市学校共享使用。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全市公立医院全面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为群众减轻了医药费用负担约7600万元。实施基本应急救助制度,安排市级 疾病 应急救助专项资金388万元,分步缓解特殊群体的急救保障问题和医院沉重的垫资负担。文体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成功入选成为全国5个数字文化馆地级市试点城市之一。获得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创建资格。成功举办苏迪曼杯赛事,跻身2019年男篮世界杯举办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