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东莞"年味"最浓重的地方 每年不去就缺点什么

27.01.2016  12:34

大喇叭貌似很久没发表过一些严肃的话题了,今天,就让我们来严肃一下下吧!

在我们这一代90后,一直在责备着"东莞造年越来越无气氛"、"在东莞造年完全无feel"的时候,我们又是否曾经深思过,到底是为什么呢?

以前的东莞人,可以放肆地烧烟花,放鞭炮……而如今呢?这些回忆正在逐样逐样地消逝,而仅存的,我们却没有好好保存起来。正如小编今天要介绍的——这是一个东莞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老行当,但是,如果我们再不去关注和保护他们的话。 若干年后,东莞再无"传统手艺人"!

时间: 2015年1月26日

地点: 石龙镇中山路

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

这些在东莞即将消逝的

传统手艺人…

石龙中山路建于1929年左右,是石龙最早建的马路,独特的建筑风格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显得格外耀眼,街道弥漫着无可掩盖的苍老感,但人来人往,依旧繁华。每每走在这些老街上,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小时候回家放下书包,就跟几个小伙伴在这样的大街小巷中打闹,那时候,快乐不需要花钱。

在我们还小的时候,我们的脚步很轻快,那时候天很蓝、心很小、路很宽。而现在,回到老街的我们不禁觉得路变窄了。这家小小对联书写店是陈师傅的。他十多年前开始练习书法,在2006年开铺。最初想做这门生意,一是兴趣,二是能养家糊口。

陈师傅刚练书法的时候,一有空就拿起书看,研究里面的一笔一划,跟着就拿起笔写。如今已开铺十年,即便没订单每天也要练字,对他来说,这是种习惯,无法割舍。还记得刚学字那会儿,小编也是跟着报纸上的字逐个念,不懂就问爸妈。而如今,轮到我们教爸妈在手机上打字了。

从小就佩服写字好看的人,别人拿不走,也学不来。像陈师傅说的,中国文字千变万化,同一个字,每个人的笔法不同,但寓意都相同,这是一种文化特色。他说以后会培养孩子,将这门手艺一代一代地接下去,传承本身就是一种光荣!而我们呢,小时候练的字,现在练好了吗,我们多久没有认认真真拿起笔写字了呢?

听说,新人结婚的时候,长辈会特意过来,让陈师傅作作对子,平日附近镇区的客人也不少。街坊说,陈师傅写的字,又大有看好,每年新年都会找他写。如果有一天,书写对联消失了,那些习惯贴对联的街坊们,家有喜事和过年的时候,心里肯定缺了点什么……

听老一辈的人说, 腊月二十九贴春联最好,最晚晚不过大年三十 ,春联的寓意除了避邪,更重要是期盼来年有个好年景!可惜的是,现在的我们总是不听“老人言”,觉得传统文化等于死板,其实,认真想想,真的是这样吗?

小的时候,每年“年二八,洗邋遢”过后,最期待就是将旧的春联撕下,新的春联贴上那一瞬间。总觉得一撕就能将过去一年所有的不好掉光光,一贴就能将满满的祝愿带到新一年。这种满满当当的希冀,唯有贴上春联的那一刻才有真切体会的。

在百花南路与中山南路的交界处,今年已经79岁的黄爷爷,每天做完晨练就会出来开铺,风雨不改。黄良爷爷是东莞楹联学会会员、广东省楹联学会会员、作家天地特约记者,08年写的短篇小说曾获全国一等奖。

45岁开始练习书法,他说,当年年纪大,但又要自力更生,所以就选择了这行,不知不觉写春联已经30多年。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能耐得住性子,就数老一辈了,也不知道究竟是时代出错了,还是我们错了,我们总爱新奇的玩意儿,把过去都忘了。

如果你觉得现在的年味少了,不妨来这里看看,一对对春联挂在竹竿上,特别醒目。只因这里有群有心人,比如黄爷爷,自创笔法,每个字的形状、结构,都有自己的风格。技艺永远是独到的,无法复制。只是,黄爷爷后继无人……

提到将手艺传承下去,他说,如果有有心人来学,他一定会教,但大学数孩子都耐不住性子,不够几天就跑了。儿孙也没想过继承这门手艺,但他会一直做到自己拿不起笔为止,讲到这,黄爷爷的神情里,流露出无奈与失落。

在中山路,只要问起写对联,街坊就会提到黄爷爷。小编采访的过程中,街坊路过时总会站在档口前面拉拉家常。喜欢这样的老街,穿梭巷弄都如自家人般。可十年后呢?在这条街上,还能出现这样的画面吗?

骑楼文化里所含带的商业化,是上世纪的生活写照,也是我们的童年回忆。现在,人们富裕了,却把旧时的文化丢了,很多地方的老街已经末落,幸运的是,石龙的中山路,市井百态依旧耐得住岁月。衷心希望,这般场景能更长久些……

店主都很清楚,

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的产品自然会淘汰掉老的东西,

就像手写的对联,挥春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

总有一天大家再也看不到老人家在提大字的景况,

我们也就只能在记忆之中慢慢回味这些画面碎片,

不过,趁着还有时间,

好好珍惜这些东莞传统文化,

这些在东莞仅存下来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