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应急避护场所规划公示 5月5日前可提意见
凡对规划内容有意见或建议的单位或个人,可在5月5日前向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出
东莞时间网讯 如果遇上了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或者遇上了火灾、生产安全事故等突发事故,你该躲到哪里去呢?
日前,《东莞市应急避护场所建设规划(2016-2030)》正在进行批前公示中。遇上上述险情,请记得赶紧躲进最近的应急避护场所。
根据规划,全市规划中心(区域性)应急避护场所11处,固定应急避护场所405处,紧急应急避护场所975处,室内应急避护场所770处。
目前,该规划正在公示,凡对规划内容有意见与建议的单位或个人,可在5月5日前向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出反馈。
全市规划紧急避护场所975处
全市规划中心(区域性)应急避护场所11处,固定应急避护场所405处,紧急应急避护场所975处,室内应急避护场所770处。
其中,2030年,中心组团规划常住人口280万。规划室外应急避护场所26处, 场所有效面积共计294.51公顷;室内应急避护场所224处,有效建筑面积共计60.67万平方米。
不同类型的应急避护场所,一般都会建在哪儿呢?规划给出了详细的标准指引。大家也可以根据规划建设标准,迅速判断身边的应急避护处设在哪儿。
中心应急避护场所,结合大型城市公园、大型体育场、大型城市广场、学校等面积较大、较为空旷平整的场地建设;场所可搭建临时建筑和帐篷,供灾民较长时间避护和进行集中救援的固定场所。
固定应急避护场所,结合面积较大的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学校操场、社区活动场地等较为空旷平整的场地建设。场所可搭建临时建筑和帐篷,具有承担居民3天以上避护和进行集中救援的作用。
紧急应急避护场所,结合居住区公园、社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广场、 健身 场地、学校操场等较为空旷平整的场地建设。场所具有承担居民在灾害发生前后3天以内的就近紧急疏散和临时安置的作用。
室内应急避护场所,结合学校、社区中心、福利设施、体育馆、会展中心等建筑建设,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事故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场所具有承担居民紧急疏散和临时安置的作用。
中心应急避护场所还有 娱乐 设施区
在应急避护场所,你都能得到哪些应急服务呢?
规划指出,应急避护场所主要包括指挥场所、供水、供电、环卫、应急厕所、应急棚宿区、物资储备、疏散通道、指引标示、通信宣传、消防、医疗 卫生 、停车场及停机坪等13类设施。
其中,紧急应急避护场所将有10类功能区及配套设施相关服务。包括指挥场所、供水、 供电、环卫、应急厕所、应急集结区、物资储备、疏散通道、指引标示及通信宣传设施。
除应急集结区由应急棚宿区替代以外,固定应急避护场所在紧急级避护场所设施配置标准上,增设以下功能区及配套设施:应急供水站、应急发电站、淋浴盥洗间、应急医疗区、应急物资供应区、应急消防设施、应急垃圾点、应急停车场、应急电话亭、应急标识。
中心应急避护场所,应在固定避护场所设施配置标准上,增设以下功能区及配套设施:应急指挥中心(增配对外无线通讯系统、监控系统)、应急医疗站、应急物资储存处、应急消防站、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大型应急户外显示系统、应急服务中心与应急治安维护中心(结合指挥中心设置)、娱乐设施区。
全市规划中心应急避护场所一览表
延伸阅读
东莞市应急避护体系建设步伐
全市应急避护场所建设,分为近期(2016-2017年)、中期(2018-2020 年)和远期(2021-2030年)建设。
至2017年,将应急避护场所建设纳入东莞市各级城乡规划,基本建立市、 镇街(园区)、村(社区)三级联动的应急避护体系,在人口和产业密集区保障基本的应急避护服务供给。
至2020年,进一步健全应急避护体系,保障主要城镇建成区域和各村(社 区)均有室外和室内应急避护场所布局,同时构建便捷、完善的应急疏散通道网络。
至2030年,形成全市域完善的市、镇街(园区)、村(社区)三级应急避护体系,可基本满足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的避护要求。
其中,近期主要启动建设需求最为迫切、条件较为成熟的场所,在人口和产业密集区保障基本的应急避护服务供给。
到明年,将建设室外应急避护场所141处,场所有效面积共计182.12公顷。其中中心应急避护场所4处,分别是东莞市体育中心、长安体育公园、塘厦镇塘龙广场、石龙西湖城市公园中心应急避护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