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东莞建言献策:抢占金融发展新高地 加快高端科技人才引进

03.10.2018  21:46

■9月28日,2018年东莞市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座谈会举行。图为梁维东向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并合影(首席记者 郑琳东 摄)

东莞时间网讯 (记者 李金健)9月28日,2018年东莞市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座谈会召开,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东莞高质量发展。会上,顾问委员、企业委员、专家委员和嘉宾们分别从“金融创新”“政务服务”“人才聚集”等方面,为东莞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  金融创新

创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模式

东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转向高质量发展等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在金融发展及创新方面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河南省分局局长徐诺金认为,为促进东莞创新发展,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机遇,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创新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建立与创新型经济相适应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全面支持东莞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和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等新动能的长足发展。

另一方面,瞄准金融科技前沿趋势,充分运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科技,加快发展数字金融,加快传统金融智慧化改造,抢占金融发展新高地,更聪明、更高效地服务东莞实体经济发展。

徐诺金说,东莞市制造业集中、上下游企业众多,供应链金融产品形式灵活,是发展前景非常看好的业务模式。要充分挖掘东莞各行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特点,根据产品和资金在产业链上流动的特点规律,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创新产品业务模式、发展供应链金融,提高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小微信贷风险。

东莞市金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廖玉林认为,放眼全国,我市在市属金融牌照完整度、资金和金融资源丰富度上均位于国内地级市前列,这是我市宝贵而独特的资源。因此,建议在继续扶持本土金融机构做大做强的基础上,要做到资源集团化、资金集约化、用人国际化,采用更为科学的方式,用好用足财政和国企杠杆,用更为有效的“加法”,发挥引导基金的独特作用。比如,建议持续通过财政投入作为引导资金,设立城市更新、轨道交通建设、重大环保建设项目等政策性引导基金,支持产业和城市共生发展。

关键词  制度突破

大湾区发展需要制度的突破

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银河证券前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能力更强,世界三大湾区都是围绕各自的核心产业扩散开来,形成产业链的聚集,而粤港澳大湾区不仅具有香港的金融业,还有深圳的研发、东莞和广州的制造。所以相比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空间更大,而东莞要抓住机遇,登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列车。

东莞的发展机遇,在于制造业中心的配套能力、制造业外包中心、技术转化中心等。比如制造业外包中心,有华为、小米、富士康等制造外包。

左小蕾认为,大湾区发展需要制度的突破,包括人才交流机制,法律法规差异的协调,具有决策功能的综合协调机构,一体化发展的制度突破等。

关键词  政务服务

探索率先启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政务合作

中国信息协会信息惠民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允强认为,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员,如何抢抓机遇,明晰定位,乘势而上,加快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是摆在我市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为此,应主动谋划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其中,互联网思维下的政务服务是落实国家放、管、服最重要的抓手,为促进企业投资贸易便利化和群众生活服务便利化,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优化营商环境,探索率先启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政务合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政务服务跨城通办,为全国政务服务实现跨城市、跨地域互联通办树立标杆,从自助终端平台先行先试作为突破口,推动政务服务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间政务数据联通和自助服务平台跨城通办,探索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务合作,为下一步拓展到多渠道、多领域的合作和服务提供创新经验。

他建议,坚持互联网思维下的政务服务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目标要求,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民的政务服务,让群众享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的便利。本着促进企业投资贸易便利化和群众生活服务便利化的原则,通过在湾区区域内推进信息平台互通,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共同在政务服务领域先行探索“湾区通办”,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此外,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通过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共同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打造更加优质、高效的投资环境。

关键词  人才聚集

加快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落户

广东省金融智库联合会理事长、省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李鲁云认为,加快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落户是在短期内快速提升基础和原始创新能力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国际顶尖大学的创建,也都是通过全球延揽引入高端科技人才实现快速发展成名的。

东莞是广东乃至全国少有的青壮年人口净流入城市,由于散裂中子源的建设,中科院高能所成立了东莞分院,400多位科技高端人才入驻东莞,其中300人已落户,均是硕士、博士,有效提升了东莞人才比例。

李鲁云说,未来在大科学装置平台上,将会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产生新的人口红利优势。一是依托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中心,把国内外优秀科学家聚集到东莞,形成硅谷“研学产”模式——既是科学家,又是名教授,还是企业家,推动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移转化;二是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吸引国际和港澳地区一流研究型大学到东莞合作办学,联合培养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国军认为,东莞要加快建设以高端人才聚集和人才培养为首要目标的强场制造科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学科一直在国内具有优势地位,目前已建设了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高功率太赫兹源大科学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华中科技大学将在此基础上,立足东莞建设强场制造科学中心,通过建设超强磁场、超快光场、超强激光等高端科学装置与试验平台,汇聚和培养一批高端技术人才,并开展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为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研究手段,为解决国家战略需求提供支撑平台。

此外,东莞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作出了很多探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一时间成为其他地方争相学习的典范。但随着产学研的深入开展,其他省市新型研发机构异军突起,在体制机制上设计更加优化,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对此,建议东莞学习江苏、武汉等地新型研发机构的体制机制改革经验,推动东莞各研究院实现倍增和改革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