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开启“双万时代”科技造富新篇章

27.07.2021  11:02

今年,东莞即将迈入“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时代”,开启全新发展阶段。然而,在万亿基础上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依靠原有模式堆叠资源来支撑已经难以为继。如何在新赛道上保持不掉队、形成新优势,值得思考。

对此,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亚非指出,当下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方兴未艾,科技造富和消费升级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东莞要拿出当年披荆斩棘、勇立潮头的信心、魄力和能力,在新征程、新起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大发展中借势突破、再创新局。

从一柱独大到再立新柱

积蓄力量角逐新兴产业新赛道

如今在全国各地的公路上,绿色牌照新能源汽车已经不再少见。这些智能、先进的“新生代”汽车,其动力引擎离不开电池包的加持。在广东亿鑫丰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亿鑫丰智能”)的生产车间,模切叠片一体机快速运转,该设备从原来的每分钟100多片提升到目前的每分钟400片,大大提高了电池的生产效率,成倍的降低了生产成本。

2013年,企业嗅到了战略新兴产业的风向,就快速从3C电池生产快速转型至新能源锂电池领域,抢占产业的风口。”亿鑫丰智能总经理奉军说,多年累积的制造经验,成为企业快速转型的密码。

在东莞,这样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变已经成为一股浪潮。“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和核心竞争力所在,发展先进制造业是东莞经济发展的根和魂。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东莞完善的产业链条、产业配套为企业转型厚植了沃土,也为企业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奉军表示。

当前,国内先进城市都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支柱和引擎,纷纷进行战略布局。合肥、苏州等城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或产值占比超过50%。深圳已前瞻性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20年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广州的新能源汽车在建规模居全国第一,软件与信息服务集群产值近5000亿元等。这些城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形成“雁阵式”梯队。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把握风口、顺势而为至关重要。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看来,与合肥、苏州、深圳、广州的“雁阵式”新兴产业梯队进行对比,东莞的新兴产业的龙头效应不强、分布不够集聚。

雁阵模式强调的是龙头城市以及龙头城市对其他城市的带动作用和产业外溢效应。东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在某些具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上,其有条件充当产业龙头的角色,但是,对人才、科技、政策等资源的吸取效应可能有限,需要借助广州、深圳等龙头城市的地位和影响力。

林江谈到东莞的破局之路,说:“东莞作为正在迈向先进制造业中心的重要城市,要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口,努力实现从东莞制造到东莞创造的华丽转身。因此,东莞既要向国内相关先进城市学习组成先进产业梯队的经验,同时,也要放软身段,服务好深圳、广州两个龙头城市,从中获取更多的产业、人才和科技资源。

从一柱独大到再立新柱,东莞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任重道远。为加快打造发展新动能,破解全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立柱不够、缺少龙头大项目等问题,推动东莞高质量迈入万亿GDP俱乐部,今年以来,东莞布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包括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领域,以“一年起好步、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为目标,打造一批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筑支撑未来发展的新动能。

与此同时,东莞还构建规模2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体系,重点支持优质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基地集聚发展。

找准数字经济突破口

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再跃升

在高速铁路上,一台探伤机器人在轨道上快速行驶巡查。通过人工智能分析系统,这台机器人仅用时7秒便完成数据处理并给出处理建议,而人工作业至少需要8个小时才能完。

目前,这套由东莞先知大数据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铁轨探伤系统,已经被应用在全国26%的铁路中。“在东莞3年多的时间,企业从0到N,正在茁壮成长,今年和明年营收、纳税均预计同比以翻倍速度增长。”先知大数据创始人余旸表示,东莞丰富的场景、优越的营商环境,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很适合数字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中国信通院的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东莞数字经济以超千亿元规模位列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第二梯队的榜首,在全省排名第三;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60%,仅次于深圳,排名全省第二。

东莞数字产业发展基础雄厚,目前已形成了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机械装备制造业正在向5000亿产业集群挺进,其中“三部手机”更是东莞新一代电子信息骨干企业的代表。

这些是我们进军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细分行业的重要基础。”肖亚非强调,东莞必须要前瞻研究,找准发展数字经济的突破口和立足点。

近年来,东莞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太理想。2020年东莞市纺织服装鞋帽规上企业1170家,营收782亿元,行业整体亏损3.02亿元。而福建泉州仅安踏全年营收就高达355亿元,去年净利润达到55.7亿元,盈利能力甚至强于东莞数百家企业之和。

东莞在这些优势传统行业中拥有雄厚的生产制造基础,但是其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并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利用数字经济抓热点、造品牌、拓市场。在这方面,最近频频上热搜的曹县可作为东莞学习的样本。

曹县原本是山东的一个贫困县,近年来该县准确把握住汉服消费爆点,着力发展汉服产业,10年间逆袭成为富裕县。目前,曹县汉服占全国市场份额33.3%。曹县以“品牌+网红”模式打开汉服市场,很好地诠释了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深度结合。据市场调查,50.5%的消费者是从网络社交媒体上接触到汉服,76.2%的消费者都是通过电商平台购买汉服,汉服服装品牌与网络手游、热门影视以及社交媒体等联合,更进一步打入了年轻人市场。

实际上,数字经济是当前最具活力、最具创新力、辐射最广泛的经济形态。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其中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9164.8亿元、物联网1.7万亿元、人工智能3031亿元。据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数字经济将能够成长为百万亿级别的大产业。

数字经济是推动传统生产线、传统生产模式革新的关键动力。据华为测算,数字经济的增长速度是普通经济的3.5倍,投资回报率更是非数字经济的6.7倍,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与核心动能。

当前,东莞已经明确提出,要谋划抢抓数字经济和消费升级新风口,想方设法推动优势产业再跃升。为此,东莞还出台系列措施,支持企业设立并推动研发机构发展,把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创新生态引领产业升级

推动“创新+产业”再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位于东莞市人民医院住院部2座南侧的位置,一座新的大楼拔地而起,这是该院正在建设“D-BNCT”治疗中心大楼。未来,这里将依托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探索治疗肿瘤疾病的全新领域。

D-BNCT”的全称为东莞(中国散裂中子源)硼中子俘获治疗(高端医疗项目)。去年8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召开发布会,宣布该所东莞分部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实验装置。这也是中国散裂中子源加速器技术所催生的首个产业化项目。

在东莞,科研创新与产业升级之间,正快速架起一座座成果转化的桥梁,打破科研与转化“两张皮”的难题,类似BNCT这样的国际前沿成果,正加速涌现。

随着科技自立自强上升为国家战略,关健技术国产替代已经是大势所趋。东莞有庞大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松山湖科学城又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以创新生态引领产业升级大有可为。为抢抓这一新风口,东莞提出,要想方设法推动“创新+产业”再上新台阶。

其中,在推进大科学装置、高校和企业协同创新上下更大功夫,是东莞的“第一招”。纵观全球主要的科学城,周边都聚集了大量高校,组成科技创新联盟推动成果转化。比如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周边集聚了杜克大学等7所高校,英国散裂中子源与牛津大学等5所高校组成科研联合体,对于推动精密制造、材料、化学等产业发展发挥了巨大功效。从国内几大科学城来看也是如此。

因此,肖亚非明确指出,目前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在与中科院深度合作下,源头创新力量越来越强,但要实现创新到产业的转化,还需要加快构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体,凝聚起建设大湾区科技成果策源转化主阵地的最大合力,促成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突破。

激发“创新+产业”之间的“化学反应”,还需要进一步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十三五”期间,东莞企业研发机构发展实现总量增长和质量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43.3%,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75.74%。然而,企业研发机构也存在科技创新活动含量较低、源头创新有待组织开展、高水平研发人员比较欠缺等一系列问题。

对此,东莞也已经明确,在完备的产业配套基础上,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和本土高校,为企业实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更好的基础和条件。去年底,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正式上线,汇集了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理工学院等49个单位,共计3338台(套)科研仪器设备,涵盖生物医药、电子电气、化学化工、机械等21个行业领域。专业设备共享共通,极大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提高了创新效率。

金融为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活水。东莞的经济总量约为广州、深圳的1/3,但登记备案的基金管理机构数量仅为广州的1/8,深圳的1/40,其中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类基金占比只有四成,证券投资基金仍占多数,对金融创新、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对此,肖亚非强调,既要用好用足东莞龙头企业资源,挖掘更多具有独门技术优势的隐形冠军企业,也要善于运用基金、风投、上市等多种金融手段,给企业加料喂食,更好支持和引导企业抓住技术创新国产替代的风口,积极抢占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实现科技造富。

完善引才育才留才机制

实现千万人口共生共荣

7月22日晚,松山湖“优才杯”羽毛球比赛上,多年未参与羽毛球运动的石金博——李群自动化CEO,也拎起球拍与队友痛快切磋了一把。她的“对手”,也是来自各创新机构的人才代表。“当大家都处于一个身心放松的状态时,就能营造出一个适宜交流的环境。”她说。

事实上,这场羽毛球赛是松山湖专门为优才卡人才代表所打造的交流服务平台。2020年12月,东莞正式推出《东莞市优才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符合条件的人才凭优才卡可享受医疗绿色通道、子女入学、安居保障、社会保险、停居留和出入境等方面“一卡通”便利服务。截至目前,已成功办理优才卡5304张。

一张优才卡,折射出东莞招贤纳士的胸襟与期待,是这座城市不断完善引才、育才、留才机制的一个缩影。

城市能否提供优质的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服务和良好的文化氛围,始终是市民群众关注的焦点。近期,深圳的人才政策开始迭代升级,从“政策引才”向“环境、文化聚才”转变;而全国各地兴起办“暑托班”热潮,正是苏州首个提出,并且数量多、全免费,覆盖到村(社区),力度非常大。这说明,越是先进的城市,越重视以极致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环境来引才。

近年来,东莞推出了“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包括“十大战略科学家团队计划”“百名博士党政国企人才计划”“千名领军人才计划”等人才规划。截至2019年底,东莞市人才总量达235.2万人,高层次人才15.6万人。今年5月,智联招聘联合泽平宏观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显示,东莞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42.3,排名全国第23名。

然而,越是优秀的人才,越看重事业发展和取得成就的机会。肖亚非指出,东莞要实现千万人口的共生共荣,提升人口素质,首先就要聚焦人才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创造更好的机会和舞台。

比如,要给本土的企业家群体创造更多发展机会,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在市场准入、政府采购、撬动民营资本等方面加强扶持;要给各类高层次人才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舞台,建好、用好各类大科学装置、高等院校和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中心等平台载体,打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最优环境等。

在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陈亮看来,近年来,东莞对人才的吸引力呈现出良好的提升发展趋势,比如,城际之间的人才流动方面,以往东莞人才向深圳流动相对较多,如今正逐渐朝着双向均衡流动的方向转变。

但在取得良好成绩的背后,还应理性看到,东莞在高素质人才吸引力方面,仍与许多大城市存在明显差距。例如,深圳的人才净流入占比、硕士以上的人才流入占比,分别是东莞的4倍和8倍。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东莞奋力推进在万亿GDP与千万人口城市的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年份。陈亮建议,东莞要尽快推进实施“技能人才之都”计划2.0,针对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以及企业参与技能人才评价申报积极性不够高等矛盾问题,继续优化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评价体制机制;同时,不断完善人才政策,舍得用真金白银的投入,为城市打造人才高地提供有力保障。

●  创新样本  ●

东莞长安:“龙头”带动打造全球有影响力“智造”基地

7月26日,走进长安镇华茂智能终端研发生产项目现场,热闹的施工景象让人眼前一亮,施工工地塔吊林立,建筑工人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几幢楼宇也已拔地而起、整齐排列,园区逐渐露出“真容”。

作为广东省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东莞市重大建设项目,长安华茂智能终端研发生产项目占地面积196亩,投资20亿元,建成后能有效提升长安电子信息产业的科技创新动能和产业配套势能。

5G是未来的发展趋向,我们将全力做好眼下工作,不断加大投资,为5G时代的后续发展积蓄力量。”东莞市华茂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麦厚胜表示,在产业集聚下,将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争取早日投产,打造成高端生产、配套产业园区,不断加快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再升级、再发展,擦亮长安的“金字招牌”。

作为步步高系的生产配套企业,长安镇华茂智能终端研发生产项目将有效提升长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动能和产业配套势能。

产业铺垫城市底色,决定着城市竞争力。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中国机械五金模具名镇,产业优势明显,拥有OPPO、vivo、捷荣、祥鑫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上述企业成为推动创新强镇的力量。

眼下,新一轮产业链重构、全球产业变局的窗口期已经到来。作为东莞首个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的镇街,长安镇发展正从“量的扩张”向“质的飞跃”过渡。

在此关键时期,长安镇谋定新发展路径,围绕今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中心工作,推动镇内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优化,培育新动能。着力推动产业质量和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造产业基地,提升传统特色产业集群向心力,培育高成长高技术新产业新集群,巩固龙头强势带动,建设有高度、有梯度的国际化智造产业。

为此,长安镇聚焦经济内生动能升级。一是做强做优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全力服务好OPPO长安研发中心、vivo全球总部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带动作用。二是做大做精五金模具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把长安打造成华南地区更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五金模具生产销售集散基地。三是加快发展智能视觉等新兴产业,聚力打造智能视觉领域的“独角兽”。四是抢抓5G、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产业风口,加快推广“5G+工业互联网”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支持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同时,长安镇聚焦科技创新生态升级。研究打造产业链、供应链供需信息发布与合作对接平台,服务好特色支柱产业,引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融入全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根据规划,长安镇力争5年内规上电子信息产值突破2500亿元,招引落地优质工业项目10个、总投资不低于200亿元。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叶永茵  韦基礼  陈启亮  张珊珊  何明强

策划:戴双城

统筹:陈启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