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打造羽毛球城市名片的成功尝试

26.12.2015  18:12

莞城队获得冠军

12月8日,2015年“稻香杯”东莞市羽毛球联赛落幕,莞城队以4比3险胜横沥队获得首届冠军。

决赛在东莞市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一周前,这里进行了2015-2016年羽超联赛首轮比赛,广东世纪城俱乐部坐镇主场,与广东侨兴集团俱乐部打满五场。一周后,同样的球场,同样的国家级裁判执法,甚至莞城队还有一名球员同样在羽超出战。

所不同的是,场上的球员有横沥、莞城两个镇街的领导,有退役的专业球员,还有全无背景的草根球员。“队友”这一简单统一的身份消除了职务的区别、地域的隔阂、水平的差异,一同并肩作战只为获得胜利。场下则是自发前来助威的镇街里的街坊领居,曾经“仰视”的球员变成家人或是朋友,球迷很自然也很自觉地将自己带入比赛,每一分似乎都与自己息息相关。

横沥队获得亚军

向羽超的办赛标准看齐,折射出主办方举办高标准、高水平赛事的决心。区别于羽超之处,又透露出打造东莞特色的良苦用心。一场决赛,就是为期一个半月的首届东莞市羽毛球联赛的缩影。

这次成功的羽毛球推广,也走了一些弯路。在拥有了篮球这张“体育名片”之后,东莞市政府提出“大球小球共转,篮球羽球齐飞”的口号。2015年5月苏迪曼杯圆满举办,将一场世界最高水平的羽毛球赛事搬到了东莞人的家门口,这是东莞推广羽毛球的“第一次助力”。 然而,要把东莞人从“看球”变为“打球”还需要“第二次助力”。那么,“助力”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

横沥队队员在比赛中

横沥镇党委委员王永权告诉记者:“以前我们曾经在推广羽毛球方有过多次尝试,同样是举办比赛的方式,参赛队伍以俱乐部或球馆为单位来报名。比赛进行了,但推广的效果并不好。”说白了,参加比赛的还是一直打球的那些人,并没有将这项运动推广给更多人。怎么办?经过研究分析,在横沥镇领导的建议下,东莞市体育局决定以全市33个镇街为参赛单位办赛,创新性地提出让领导也来比赛。

起初,主办者担心凑不齐队伍,进而又担心领导无法按要求参赛。没想到,一届比赛打完,不但顾虑完全消失,甚至还有意外收获。为了比赛,领导干部在休息时间主动寻找专业教练学球、练球,领导干部从口头强调“全民 健身 ”变成了身体力行。同时,经过分级之后的联赛让更多人能够乐在其中。自己参与其中,自然可以促使他们关注羽毛球,关注国家队。赛事总裁判长雷铭基老师说:“现在,我朋友圈里有很多朋友转发国家队的 新闻 ,这在以前是没有的。”

莞城队队员在比赛中

当然,不能因为赛事的成功之处就掩盖它的不足。首届比赛,规定18岁以下的注册球员可以参赛。由于李永波羽毛球学校集中了不少低龄的专业球员,羽校所在的莞城队几乎在开赛之初就已“预订”了冠军。实力悬殊导致比赛缺乏悬念,也挫伤了参赛选手的积极性,这不符合办赛的初衷,2016年的第二届比赛势必进行调整。

毕竟,该项赛事突出“草根”属性,而凸显东莞羽毛球“专业”属性的任务交棒给东莞市俱乐部联赛来完成,它将在2016年初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