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扶贫开发“双到”一年多落实帮扶资金4.35亿

06.08.2014  15:06
因改革开放而成就辉煌变化的“富广东”为世界所熟知,但这里既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有矮小漏水的土坯房,家徒四壁与美轮美奂形成了广东的穷富两极。

  2013年,广东续力“双到”,再次向贫困宣战,发起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扶贫战役。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东莞在新一轮扶贫“双到”同时奏响了农村变革交响曲。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进行一年多来,东莞如何与受援城市共同填平那道发展的鸿沟,实现共建、共赢?

据悉,截至今年6月,我市共统筹落实帮扶资金43522.21万元,实施到村帮扶项目1935个、到户帮扶项目57996个。在2013年度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考核中,我市得分103.4分,被省认定为优秀等级。

   关键词 1:产业链

   从“慢生活”到产业“快车道

  在极端贫困地区,只有让农民融入产业链,才能克服他们“等、靠、要”的思想,才能给贫困户致富的希望——这成了东莞与受援地的共识:让农民由农业的“慢生活”步入到产业的“快车道”。

  然而,如何让农民融入产业链?

  在韶关,东莞帮扶韶关市的19个镇(街)通过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农业生产,计划在韶关建设2-3个万亩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不只让农民关注于产,更注重于销。东莞同时开展农副产品产销联建,增强韶关优质农产品品牌发展的能力,目前在建专供门店10个,专供门店总面积为4200平方米,专供农产品种类近200种。

  在揭阳,实现重点帮扶村、贫困户稳定增收帮扶13个镇(街)积极打造“莞揭果蔬苗木供应链”,在重点帮扶村种植果蔬、苗木1500亩,通过辐射带动周边6802户农户参与生产。

产的过程有揭阳特色,销的路径有东莞特点。结合东莞市场优势,引导东莞市石碣润丰(国际)蔬菜交易中心、东莞市为农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参与农产品销售,建立“莞揭果蔬供应链合作产品展销基地”,推动农超、农批对接。

   关键词 2:民生道

   打破传统模式开通所有扶贫渠道

  扶贫不只是资金扶持,不只有招商引资,不只是项目建设。东莞“双到”扶贫打破了既有的传统模式扶贫路径,开通所有扶贫渠道,让扶贫嵌入所有环节,方能使传统农业、农民与外界展开全方位对接,最终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如何创新扶贫参与机制?为此,东莞统筹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大扶贫开发格局。经济发达村、商会、企业、社团、医疗机构无一例外参与“双到”项目,帮助解决贫困村行路难、饮水难、读书难、看病难等民生问题,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支持。

东莞带去的理念、机制、资金,换来的是受援地的信心和感谢。据了解,我市积极协调统筹当地行业扶贫资金、动员相关种植大户投资或村民自筹资金,帮助重点帮扶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生产。

   关键词3:制度路

   扶贫全部建档立卡实行精准化识别

  扶贫驻村驻出了干部和群众间的感情。很多受援地甚至制作了一张脱贫长效机制表,让机制在“后双到”时期继续为各村脱贫工作“保驾护航”。

  为此,东莞建立干部结对帮扶制度,定期组织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到村到户,安排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贫困人口,每年至少1次到访对口贫困户家中,落实帮扶资金和帮扶项目。

  扶贫要先扶志。东莞通过党员队伍共管、干部人才共育、党建资源共享等方式,帮助重点帮扶村加强党建阵地和班子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重点帮扶村内生动力。据统计,我市各镇街与重点帮扶村累计开展结对共建活动293次、参与3309人。

  东莞专门对帮扶村、贫困户全部建档立卡,将信息录入省扶贫信息系统,实行精准化识别。目前,已完成115个重点帮扶村、9586户贫困户共37541人的建档立卡工作,填报贫困户帮扶记录卡28758份。

   ■“数说”东莞扶贫“双到

  1261

  2013年协助两市低收入困难户住房改造1261户全部完成,统筹落实资金9608.36万元,实际建筑面积达122382平方米,受益人数达5632人。

  1533

  2014年协助两市低收入困难户住房改造任务1533户,目前动工率达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