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莞“抗日第一枪”的探讨:空战打响第一枪
霍克3型飞机
香港《工商日报》1937年9月15日关于虎门海战的报道
《国华报》1937年9月1日关于中国空军在东莞寮步击落日机的报道
东莞时间网讯 东莞抗战在华南抗战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弄清“东莞抗日第一枪”问题很有必要。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说“1938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的榴花战斗打响了东莞抗日第一枪”;一说“1937年9月14日的虎门海战打响了东莞抗日第一炮”。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够准确。那么,东莞抗日第一枪发生在何时何地?笔者根据所知道的史料,拟分别从空战、海战、陆战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
1937年8月31日:
虎门、寮步上空打响了东莞抗日空战第一枪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对广东的入侵是从空中开始的。
据1937年9月1日的《中山日报》和《国华报》、1937年9月4日的香港《工商日报》报道,以及曾任国民党中央空军第29队少尉分队长黄绍濂的回忆文章《我参加的对日空战》(见《广州抗战纪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记述:1937年8月31日早晨,从台湾(一说为上下川岛)起飞的日本木更津航空队6架双引擎轰炸机,首次空袭广州。当时,中国空军驻广州唯一的一个战斗机队9架美国霍克-3式战斗机马上从广州天河机场起飞迎战。空战中,中国空军邓仲凯在东莞虎门上空击中日机1架,于惠阳稔山(一说为增城新塘)坠毁;黄绍濂在东莞的寮步上空击中日机1架,于东莞寮步山猪棚坠毁(李仁荪1946年编的《东莞县志拟目》说是坠毁于东莞黄潭)。
《国华报》1937年9月1日发表的《东莞寮步击毁敌机调查纪》,披露了一些细节:坠毁于寮步山猪棚的日机师5人“当场血肉横飞,身首异处”,东莞第七区治平乡乡长目睹现状,“即赴该机地点将残机检查,检出该机重要文件及地图一张,由该乡长亲带呈县府,向黄县长报告。”当天下午6时,《国华报》记者到达东莞县政府调查采访,由县长黄启光、科长朱秋荣接洽,并抄录和拍摄检获的有关日机重要资料带回报社。
这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在东莞乃至华南地区发生的第一次对日空战,取得了击落日机2架的战绩。
(二)
1937年9月14日:
虎门要塞打响了东莞抗日海战第一枪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以其优势之海军封锁中国沿海,并于华南海面伺机向广东内地进攻。
1937年9月14日拂晓,日本海军舰队出动1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从伶仃洋方向驶入珠江口,进犯虎门要塞,发炮轰击虎门要塞炮台。中国守军向日舰发炮还击。正在大角海面巡逻的中国海军海周舰、肇和舰也向日舰发炮。随后,中国空军从广州出动飞机前来助战。激战1小时许,日舰在中国海陆空军的联合夹击下败退。此战,击伤日舰2艘,其中1艘逃到大铲附近沉没。海周舰被日舰击中3炮,阵亡6人,负伤多人。
此次虎门海战的史料,见诸于1937年粤海关的《各项事件传闻录》,1937年9月25日的《粤华报》、香港《工商日报》等报刊。此外,当年担任海周舰二副的黄里也撰文《广东抗日第一次海战中的海周舰》(见《粤桂黔滇抗战——原中国国民党将领抗日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作了详细回忆。
这是抗日战争期间在东莞乃至华南地区发生的第一次对日海战,取得了胜利。
(三)
1938年10月19日:
企石铁炉坑附近河岸打响了东莞抗日陆战第一枪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日军以华南最大城市广州为目标,兵分数路长驱直进, 21日占领广州。在此之前,日军于16日占领博罗后继续西进。19日上午9时30分,日军占领石龙。当天下午,日军派出步骑兵数百人,分乘7艘木船沿东江而下,作为后续部队进驻石龙。日军船队驶至东莞境内时,被东莞民众抗日自卫团发现。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四区统率委员会即命东莞民众抗日自卫团总指挥兼第一集训大队长、东莞县壮丁常备队第一中队长何煜坤率领部分队员,会同刚从博罗撤到企石长和圩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三军一五三师周日光连一个排,到企石铁炉坑(一说苏坑)附近河岸埋伏。铁炉坑乡附近几条村的村民听说要伏击日军,也出动300人带着看家护院的武器到伏击地点参战。当日军船只陆续驶入伏击圈时,抗日军民猛烈开枪射击。日军一边还击,一边泊岸,抢占南岸一个名为“饭盖岭”的高地。敌我双方在抢夺“饭盖岭”山顶中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最后高地被日军占据,抗日军民只好撤退。日军随后也返回船上继续向石龙行进。此战,毙伤(包括溺毙)日军100余人,击沉日船3艘;抗日军民伤亡50余人。
有关企石铁炉坑伏击战的史实,有以下史料可作参考:广东省政府秘书处1940年5月1日编印的小册子《广东自卫团抗战纪要·企石铁炉坑之役》;《东莞民国报》1946年10月3日刊登的《东莞县志拟目(六)》;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1987年5月编写的《中共东莞党史记事》第62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历史的闪光——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回顾》第83页。此外,还有唐日辉于2004年至2015年3月多次采访李浩渠、黄汇钦、麦晃灿、黄桂胜、黄进滔、刘亮英、莫仲扬等老人整理而成的资料《企石军民饭盖岭伏击日军记》,等等。但以上史料对战斗时间和地点、参战队伍以及战绩均有出入,有待今后进一步考证。
企石铁炉坑之战,打响了东莞抗日陆战(地面战斗)第一枪,取得了较大战绩。
综合上述空战、海战、陆战三个抗战史实,笔者得出的结论为:1937年8月31日,中国空军在虎门、寮步上空展开的空战,打响了东莞抗日第一枪。
(四)
1938年10月下旬—11月20日:
“榴花塔阻击战”
树立了中共在华南敌后抗战的声誉
第一,战斗名称。1938年10月19日,日军占领石龙后,东莞县常备壮丁队、东莞县抗日模范壮丁队共200余人,开赴石龙附近东江南岸的榴花、峡口、京山、西湖一线设防,阻止日军渡河向县城进攻。以榴花塔为标志,所发生的战斗惯称“榴花战斗”。其实,称为“榴花塔阻击战”更体现其战斗性质,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的《东江纵队志》就采用这一战斗名称。榴花塔阻击战分两期进行,第一期为1938年10月19日至11月19日;第二期为1938年11月19日至20日莞城沦陷,仅2天时间。
第二,战斗部队。参加第一期榴花塔阻击战的武装,由三支队伍组成:东莞县抗日模范壮丁队(由中共东莞中心县委于1938年10月15日组建)第一小队;东莞县壮丁常备队第一、第二中队(基本由中共掌握);当地的民众抗日自卫团队。军事指挥为东莞县政府社训总队副总队长颜奇、东莞县政府社训总队政训员何与成,中共东莞中心县委书记姚永光参与重大军事决策。第一期阻击战分为两个作战单位:壮丁常备队第一中队和抗日模范壮丁队第一小队在峡口、鳌峙塘、榴花塔一线设防,由第一中队长何煜坤指挥;壮丁常备队第二中队在西湖、京山一线设防,由第二中队长、中共党员陈昶指挥。县社训总队部设在茶山。11月上旬,姚永光率模范壮丁队一部增援峡口,与颜奇、何与成会合后,在榴花塔附近设指挥所。11月19日,参加第一期防守的队伍奉命撤到寮步整顿,由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四区统率委员会所属自卫团队接防,成为第二期防守部队,约千余人,主要阻击日军大规模向莞城进攻。第二期军事总指挥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四区统率委员会副主任王若周。
第三,战斗内容。榴花塔阻击战,包括1938年10月下旬至11月20日莞城沦陷这一个月当中,东莞抗日军民为阻击日军从石龙过河企图侵犯莞城而发生的所有战斗。这些战斗,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有:10月下旬的京山阻击战(阻击日军渡河登岸)、西湖战斗、峡口桥柏洲边战斗,11月上旬的莞龙公路截击战、石碣刘屋村伏击战,11月中旬的鳌峙塘伏击战、峡口截击战、东岳庙截击战、莞城外围阻击战,等等。其中最为壮烈、最有影响的是石碣刘屋村伏击战,抗日模范壮丁队、壮丁常备队以及刘屋村自卫队在这场战斗中,总共阵亡22人。
第四,战斗意义。榴花塔阻击战虽然算不上是“东莞抗日第一枪”,但在东莞抗战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是日本侵略军入侵东莞境内后,东莞抗日军民较早的一次有组织的抵抗。坚持了一个月之久,反复打退日军的进攻,迟滞了日军对莞城的侵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振奋了东江地区的民心士气。其次,这是东莞地区国共两党真诚合作抗日的首例典范。中共东莞中心县委组建和直接领导的东莞县抗日模范壮丁队,得到了国民党县政府的批准成立并拨发部分枪支弹药。石龙沦陷后,为拱卫县城,国共两党共同派出武装队伍到东江南岸设防。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防守部队统一指挥,同仇敌忾,并肩作战。
最后,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是日军入侵广东陆地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地区最早建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为中共在华南敌后举旗抗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参与的榴花塔阻击战,也是中共广东地方组织领导人民抗日武装,对入侵日军的一次较早的有组织的抵抗,初步树立了中共在华南敌后抗战的声誉。因此,不可低估榴花塔阻击战在东莞乃至华南抗战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作者系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