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援藏:“三真”见成效 两年出硕果

18.09.2015  09:47

■清溪镇对口援建东巴才小康示范村建设 本报特派记者 杨泽彬 摄

■长安镇援建珠曲登村建设文化广场 本报特派记者 杨泽彬 摄

■长安镇援建珠曲登村建设村级 卫生 室 本报特派记者 杨泽彬 摄

■凤岗镇援建布久乡喇嘛岭寺僧舍本报特派记者 杨泽彬 摄

■布久乡喇嘛岭寺使用的旧僧舍 本报特派记者 杨泽彬 摄

编者按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

自2004年东莞市对口支援巴宜区(原林芝县)以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巴宜区视为东莞的第33个镇(街道),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按照“真心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的指示要求,走出了一条符合上级要求、切合巴宜实际、具有东莞特色的援藏工作路子,为巴宜区 经济 社会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积极贡献。9月15日晚,西藏卫视 新闻 联播以《东莞援藏:真抓实干结硕果》为题,对东莞援藏工作进行了高度肯定。

即日起,本报推出《东莞援藏再出发》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东莞时间网讯 9月16日,巴宜区鲁朗镇东巴才村。

48岁的副村长晋美,身着盛装,热情地把记者一行带到他的家里。

这是一个四代同堂的幸福之家:开家庭旅馆, 旅游 旺季时可以吃上“旅游饭”;置重型卡车,又可以在农闲之时吃上“运输饭”。

晋美说,自己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经结婚,并生育一男一女两个孙辈。“不缺钱,儿子、媳妇很听话、很能干,老母亲身体 健康 ,两个孙子孙女也很活波可爱。我们赶上了好时候。”

晋美所说的“好时候”,也正是东莞援藏十一年来,给巴宜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东莞政府支援我们,我们的好生活还不知道要盼到什么时候。”

晋美的一家,是东莞援藏硕果的一个缩影。

2015年6月19日,以撤林芝县设巴宜区为起点,林芝市巴宜区进入了一个抢抓新机遇、发展大提速、经济快转型、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时期。

在东莞对口援建下,巴宜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据统计,2014年区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同比增57.15%,财政收入实现两年翻一番。2015年,财政收入有望实现破2亿元,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财政收入翻两番的目标。

真心实意

十一年援藏倾心尽力百姓点赞

对口援藏,是国家的整体战略部署,东莞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援藏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赢得了巴宜区藏族同胞发自肺腑的称赞。

十一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援藏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倾心尽力援助,始终突出“民生为重,富民优先”的首要原则,将对口援藏工作与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拓宽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相结合,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坚持不断创新援藏思路,拓宽援藏领域,丰富援藏内涵,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援藏工作,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援藏工作新格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村庄”。东莞援藏不重形式重实际,将对口援藏工作与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和拓宽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相结合,把小康示范村作为惠民、富民工程来抓。

前几批援建巴宜区的仲果村、唐地村等一大批小康示范村和第七批建设的珠曲登、嘎拉小康示范村,都取得了良好成绩和效果。

建成的小康示范村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村庄风貌整洁优美、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15年6月19日,以撤林芝县设巴宜区为起点,林芝市巴宜区进入了一个抢抓新机遇、发展大提速、经济快转型、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时期。

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关心、重视巴宜区发展,8月11日至15日,由东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科率首批考察团赴巴宜区考察对接援藏工作,实地考察援藏项目建设情况,并向巴宜区捐赠援助资金722万元。

我市三名援藏干部孙世宏、王栋、魏建坤牢记“援藏一任、造福一方”的神圣使命,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老西藏精神”,紧密结合巴宜区实际,想方设法加快推进我市对口援藏各项工作。

“可以说,我们一家,乃至我们东巴才村,由贫穷落后到幸福生活的转变,正是从东莞援藏开始的,一年比一年好。”晋美说,家乡有着非常美的环境和空气,但以前道路不通,旅游发展不起来,一下暴雨路就冲断了,游客进不来,农产品也卖不出去。“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这都是东莞真心真意支援我们发展建设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