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收租经济”开始没落 仍是收入大头
东莞超千亿的农村集体总资产来自32个镇街的村(社区),多年来诞生多个纯收入过亿的“亿元村”。但村组经济收入模式的单一化,让各村组的经济收入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逐渐放缓了快速增长的步伐。
记者近日根据各村组的公开数据,随机收集了东莞18个镇街的26个村(社区)集体收支数据。数据显示,2013年,曾经的亿元村虎门龙眼村已离席,只有凤岗雁田村的村组净收入(2013年度收益)超过1亿元,达到1.86亿元。26个村(社区)中,只有石龙黄家山村2013年度收益为-436万元,收不抵支。雁田村的净收入约是凤大村的86倍。而对于外界比较关心的村组股东分红,仅有虎门大宁社区对外公开。
26个村 超亿元1个 负收益1个
一间厂成就一个亿元村的神话不再
2013年,东莞市GDP达到5490 .02亿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东莞市下辖的32个镇街共有597个村(社区);至20 11年底,东莞全市农村集体总资产达1238.46亿元,占全省同级集体资产的1/3(不含深圳),占全国6%。
东莞的财富藏于镇街的村(社区)。东莞村组集体经济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初,1974年4月,虎门龙眼村引进了首家港资企业———龙眼张氏发具厂。这家被誉为中国农村首家三来一补企业的发具厂,掀开了东莞各镇街村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招商模式的序幕。依靠村组集体土地和在土地上建造的厂房、铺位等物业带来的可观效益,虎门龙眼村在2004左右的村组两级净收入超过1亿元,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东莞全市收不抵支的村有329个,比2005年增加了109个,收不抵支的村占东莞村总数的比例逼近60%。记者本次随机搜集的26个村经济数据当中,龙眼已不在亿元村之列,只有凤岗雁田的组净收入(2013年度收益)超过1亿元,虎门、长安等几个发达镇街的村组则在7000万元-9000万元之间;只有石龙黄家山村2013年度收益为-436万元,收不抵支。
厂、铺、地三租占比大多超五成
“收租经济”开始没落,仍是收入大头
长期以来,东莞各镇街的村组经济收入模式很大部分都依赖“卖地-建厂房-收租”的模式。截至2012年,全市过半集体资产由土地转化而来,超过七成的收入源于物业出租。
时至今日,这种以土地资源、外延粗放扩张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观察人士认为,东莞村组两级可开发土地资源已基本消耗殆尽,难以通过新开发土地实现增收。而已建成的厂房普遍老旧、面积偏小、布局散乱,对优质大项目和大企业缺乏吸引力。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恶化和经营成本的上升,厂房综合租金持续下降。
但综合26个样本村组的经济数据,2013年的厂房和铺位收租仍是收入来源大头,它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该村的贫富与否。比如,虎门、长安、厚街等传统产业发达的镇街,村(社区)的厂房收入所占比例大都甚高;商贸业发达的南城,铺位收入所占比例则最高。此外,2013年度大部分村(社区)的厂租、铺租和地租三大经济收入来源项的比例占了总收入的50%以上。不过也有例外,身处东莞中心城区的南城新基社区,上述三项占总收入的比例为43%,而毗陵深圳的凤岗雁田村,上述三项占总收入的比例仅为24.35%。
相比其他村(社区),雁田村2013年的投资收益达到9913万元,仅在这一项就超过其他多个社区的收益总和。
接待费 雁田是黄屋的251倍
机构和人员膨胀 管理支出大增
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一直是村(社区)公共管理和基础设施经费的主要来源。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村组管理机构和人员快速膨胀,公共管理支出上升迅速。统计显示,2008年-2011年,东莞全市村组行政管理和公益费用支出(基础设施、治安、环卫等)从45.12亿元上升到58.96亿元,年均增长达到了10%。本次的26个样本村(社区),绝大部分都公开了村组行政管理的年度支出,公益费用支出则只有小部分公开。支出方面,虎门、长安、厚街、凤岗等传统经济强镇的村组支出跟其收入成正比,排名靠前。其中长安锦厦社区支出最高,达到737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