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救助站站长袁伟华专访

25.06.2014  12:39

  FACE

  姓名:袁伟华 年龄:37岁 籍贯:东莞

  身份:市救助站站长

  标签:“做我们这一行,没有爱心,就坚持不下来。

  市救助站站长袁伟华,经历了从收容到救助的转型时期。

  二八偏分发型、架着一副眼镜、中等偏小个头,袁伟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精干中带些质朴。作为市救助站站长,由于前往救助站求助的人员形形色色,袁伟华“不知被他们骂过多少次”,甚至被吐口水。但他认为这份工作值得坚持。

   从收容到救助适应新角色

  1999年,袁伟华从广东商学院城市管理专业毕业,进入了东莞市收容站工作。2003年,收容站改成“救助站”。

  “两者简直是天壤之别。”虽然时间已过去了十余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袁伟华仍记忆尤深。他说,还是收容站时,对于进站人员的管理十分严格,“条条框框都不能违反,一群人住一间房子,连床都没有,把门一关,他们根本不能自由活动。

  改为救助站后,大家的角色由“管理者”变成了“服务者”。“双方角色完全换过来了。”袁伟华说,以前是工作人员要求他们干什么,不管对方是否愿意,都要强制遣返回老家。后来,则必须遵从他们的意愿,有时他们反而会以命令的口气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比如“为什么没有空调”、“为什么不给我发钱”等等。

  角色身份的巨大转变,也让袁伟华及同事感到难以适应,甚至有几个同事因为心里太难受而离职。“2003-2004年,大家都比较难过”,经过一年的调整,他才适应新角色。

  平均每天有二三十人来求助

  2010年,袁伟华成为市救助站站长。目前,平均每天有二三十人前往市救助站求助。袁伟华说,工作人员被骂是家常便饭,有的甚至还挨过打,“我自己都不知道被他们骂过多少次了。

  去年有一天,一名40岁左右的妇女来到救助站,自称生活困难,要600元钱。被工作人员拒绝之后,这名妇女便破口大骂,并要求见“领导”。

  袁伟华了解到,这名妇女就是俗称“跑站”的人,她曾在其他救助站以相同的手段要到一些钱,来到东莞后故伎重演。袁伟华向她解释,根据规定,救助站只提供临时救济,不可能给钱。“救助站不给钱,还叫什么救助站呢?”这位妇女气得朝袁伟华身上吐口水。

  后来,袁伟华不得不报警,从上午9点到下午4点,跟对方磨了7个小时,最终息事宁人。

   [对话]

  走时给个拥抱,就是最好的回报

  记者:在遭到求助者谩骂时,是不是心里很难受、委屈?

  袁伟华:他们是遭遇了其它各种社会问题而成为弱势群体的,很可怜。做我们这一行,没有爱心,就坚持不下来。

  记者:有没有素质好些的求助者?

  袁伟华:有,有些求助者走的时候,跟我们握手、拥抱、甚至给我们磕头。虽然打这份工很辛苦,但这是最好的回报,也是我们工作价值的体现和坚持下去的动力。

  记者:经常上街劝导,你所了解的东莞流浪乞讨者群体是怎样的?

  袁伟华:绝大部分流浪者都不愿意进救助站,对于他们来说,乞讨已经成了一份职业。刚开始,他们会认为我们打搅了他们平静的生活,但我们坚持送棉被、军大衣、泡面等,有什么需求也尽量满足,比如他们生病了帮他们联系120,他们慢慢就接受了我们。对于这部分群体的管理,目前我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