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文化 厚积薄发

22.09.2014  11:13

  图书《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

  歌曲《百年一梦》。

   东莞时间网讯 东莞文化结硕果!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12-2014) 获奖名单揭晓,东莞3部作品——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歌曲《百年一梦》、图书《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赫然在列,一起填补了东莞在全国“五个一工程”评选中的空白,刷新了东莞文艺精品获奖的最高纪录,引发热议,惹人艳羡。

  无疑,这是东莞文化名城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此刻的东莞,有理由骄傲,也有理由歌唱。

  然而,追思功成之道,与东莞市委市政府长期重视文艺创作、大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实施文化精品战略的指导方针有关,与东莞“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有关,与东莞完善的激励机制、给力的扶持政策有关;与东莞敢为天下先、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宝贵品质有关……文化的大丰收,离不开经年的积累与沉淀。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东莞文艺之花之所以绽放得如此娇艳、夺目,绝非偶然,一切皆缘于东莞文化的厚积薄发,缘于水到渠成。

  关键词1

  视野高屋建瓴

  东莞文艺创作

  呈现百花齐放景象

  一部好的艺术作品的诞生,一定是各方力量合力的结果,其中,政府对文化发展事业的高度重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政府积极的引导和鼓励是为好作品保驾护航的根本。在这一点上,东莞市委市政府可谓不遗余力。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东莞实施文化新城战略,着力建设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音乐剧之都“三城一都”,文化发展成果丰硕。2010年,东莞吹响建设文化名城的号角,努力打造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岭南文化精品名城“四个名城”,出台《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政策(试行)》以及“四个名城”建设的具体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设立了连续5年每年10亿元的“文化东莞工程”专项资金,开启了文化建设新的征程。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曾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东莞实现高水平崛起,文化是根本”的论断,东莞市委市政府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带领全市上下凝心聚力,认真谋划,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全力助推文化名城建设。

  东莞的文艺创作有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和空间,吸引全国各地的文艺人才涌入东莞,才使得近年来东莞的文艺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可以说,这一切,皆受惠于东莞高屋建瓴的城市文化视野。

  关键词2

  激励政策给力

  强大磁场效应让东莞频出文艺精品

  好政策是催生文艺精品的养料库。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政府对文化发展的扶持激励政策。

  近年来,根据建设文化名城的战略部署,东莞陆续出台了《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东莞市建设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实施意见(2011-2020年)》、《东莞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东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财政扶持政策、税收扶持政策、投融资政策、工商管理政策、土地扶持政策、人才政策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其中,通过《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每年组织一次市级文化精品专项资金评审工作,重奖获得省级、国家级和国际类常设性、权威性重要奖项的文艺作品,为文艺精品创作提供强大政策支持。

  与此同时,市财政专门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为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资金和制度保障。

  诸多给力的激励扶持政策,形成了强大的磁场效应,吸引全国各地文艺人才来到东莞这片文化热土,极大充实东莞的文艺创作实力,这也为东莞文化的“大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3

  文艺创作热土

  多种“东莞模式”为创作提供源泉

  其实,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地、东江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前沿地、转型升级先行地、多元文化融合地,东莞原本就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一块名符其实的文化热土。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港澳,南接深圳,北邻广州,位于广深经济走廊中间;这里风光秀美,拥有海滨秀色、稻海蕉林、荔红荷香、旗峰胜迹等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培育成就了一批影响中国的人物,如袁崇焕、蒋光鼐、容庚、林则徐、陈镜开、王志东……

  今日之东莞更被誉为是与时俱进、升级转型的制造之城,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融合之城,体育激情无处不在的运动之城,机会遍地充满希望的梦想之城,所有梦想都能开花的幸福之城,“每天绽放新精彩”的活力之城。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创造辉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耀眼的精神文明,产生了一系列文化现象,如改革创新文化、开放包容文化、务实低调文化、厚德慈善文化、崇文重教文化、节庆会展文化、打工文化、时尚文化等,为全国探索出多种“东莞模式”。

  以上种种,皆为东莞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这些文化资源和现象本身也值得东莞的文艺创作者为其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村民张雅文直言,这里可供写作的素材“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关键词4

  寻求重点突破

  东莞文艺精品创作进入“喷发期

  无论是东莞选择以音乐剧来确立城市文化气质,积极推进音乐剧之都建设,还是像塘厦那样选择以“原创打工音乐”为突破,重点推进音乐创意产业的集聚发展,创作出来的作品更有更对性、更接地气。

  自2011年起,按照我省建设文化强省和我市建设文化名城的总体部署,根据《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具体安排,为推动岭南文化精品名城建设,我市遵循文化精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以音乐剧、文学、音乐、舞蹈、动漫、群众文艺等领域为重点,以“出名家、产名作、做名团、办名节”为核心,促进文化精品创作的全面繁荣,推出了一大批反映东莞地方特色、在省内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

  尤其是2012年下半年以来,我市着重在舞台艺术、音乐、文学、群众文艺、动漫等领域上寻求突破,并通过健全创作载体、完善生产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进一步繁荣文艺精品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如音乐剧《钢的琴》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以及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舞台美术奖、文华灯光设计奖和优秀表演奖等四个单项奖;原创歌曲《脚印》先后获得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国家文化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儿童文学《手掌阳光》、报告文学《共和国粮食报告》获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在全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东莞实现三连冠;依托连续六届的漫博会,吸引和培育了一批从事影视动漫创作的企业,如水木动画、艾力达、创造者、研达动漫等,推出了一批动漫原创作品,等等。

  可以说,东莞的文艺精品创作,已经进入“喷发期”,佳作迭出,不断刷新获奖纪录。

   关键词5

  勇于创新精神

  吹动文艺精品创作一池春水

  具有敢为天下先的闯关性格,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一向是东莞人的群体性格特征。在文化建设方面,东莞同样带有浓浓的创新烙印。

  敢于创新是东莞文艺精品创作机制的标签。近年来,我市着力提升岭南画院、文学艺术院、东莞市文化馆等艺术单位的创作生产能力,管理运作了东莞保利三宝(东城)演艺团、东莞塘厦松雷音乐剧剧团、东莞市摩登影子音乐剧团等社会办文艺院团,通过探索创新这些创作载体的运作模式,为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夯实了基础。

  以音乐剧的生产制作为例,自2007年提出打造“音乐剧之都”的目标以来,东莞逐渐摸索出一条音乐剧生产营销的“五合一模式”,即“政府扶持、指标监管、企业承办、项目办团、院线营销”,广受业内关注。

  在此“东莞模式”的关注下,莞产音乐剧硕果累累,7年先后创编生产了7部叫座又叫好的音乐剧,包括《》、《爱上邓丽君》、《王牌游戏》、《三毛流浪记》、《钢的琴》、《妈妈再爱我一次》和《王二的长征》等,是目前国内生产原创音乐剧作品最多的城市。先后于2007、2009、2011年举办了三届东莞音乐剧节,第四届东莞音乐剧节将于今年12月开启,届时将有五部原创音乐剧在音乐剧节中登台表演,这是“北上广”都无法达到的高度。

  音乐剧制作的“东莞模式”,可以说是东莞在文化建设方面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一个生动缩影。这也吹动了东莞文艺精品创作的一池春水,构建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洋洋大观。

   关键词6

  未来之路

  发挥岭南文化重要发源地优势

  东莞的美丽,尚待进一步发现;东莞的文化,有待深入的建构。接下来,东莞理应以更高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东莞作为岭南文化重要发源地的优势,以用好用活扶持资金为抓手,创新机制,在吸引全国文艺名家和创作资源来莞的同时,带动本地人才培养,推动本土题材创作,打造一批具有时代气息、东莞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和全国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完善艺术规划。根据《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关于繁荣文艺精品创作的工作要求,提升全市艺术创作的前瞻性、指导性和针对性,组织筹备好全市艺术题材创作与《东莞市文化精品创作扶持和奖励办法》运作更好的对接与整合。聘请国内有影响力的文艺专家组成重大文艺题材决策咨询和专家评审小组,举行全市艺术创作题材规划论证研讨会,对我市近三年重大艺术创作题材进行整体规划,建立东莞重大艺术题材创作库,规范和引导我市的艺术创作导向;二是推出名家名作。按照《东莞文艺名家推广计划》的要求,挖掘本土艺术人才,通过集中包装和推介,打响文艺名家品牌,力争创作出具有东莞特色的文化精品。三是抓好艺术培训。结合我市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的发展需要,面向全市文学艺术骨干,举办戏剧舞台类、文学类或书法摄影类培训活动,组织全市文艺创作骨干进行培训,提高东莞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的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为精品创作夯实人才基础。四是搭建活动平台。通过举办第四届东莞音乐剧节、参加第十二届广东省艺术节演出等活动,为东莞文艺精品提供历练、展示的平台。

  推进文化名城建设,东莞在路上。

   观察

  深化改革不断创新

  实现文化大繁荣

  ——三评东莞首获“五个一工程”奖

  “五个一工程”奖,东莞三部作品榜上有名。东莞沸腾了。喜讯借着互联网,瞬间传播至海角天涯,许多人为之惊叹:文化与经济两翼齐飞,东莞做到了。东莞人民20多年的期盼没有落空,东莞文艺工作者数十年的耕耘终有所成,东莞政府气魄宏伟的激励机制,终于开出了炫丽的文明花,结出了文化史上沉甸甸的果。

  三部作品一齐获奖,证明了东莞这片热土上文化传统之脉细悠长;证明了文艺工作者才思之敏捷、协作之无间;证明了市委、市政府打造文化名城的战略布局之高瞻远瞩。当然,成果的取得,不是各界沾沾自喜的理由,也不是文艺创作者止步不前的理由。从创作个体到政府到社会公众,理应有更强大的信心,既善于总结成功经验,也勇于反思创作中的成败得失,检讨阻碍文化事业发展的因素,查漏补缺,纠偏正向,以弘扬东莞精神,打造东莞的文化名片。

  站在人的角度,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我们知道,“五个一工程”奖不是东莞文化创建的终极目标,鲁迅文学奖不是,茅盾文学奖也不是,即使走向更为高远的目标——诺贝尔文学奖,也不是东莞可以却步的地方。文化的发展是为了人的需求,只有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建设,繁荣文化市场,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这恰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所在,也是政府工作着力所在。

  古人有功、德、言的追求,以现代视角来看,即是寻求自身在历史坐标中的位置。个人的足迹往往烙在城市地图上,而城市的历史同样是人的历史。因此,记录历史,书写历史,为当代人写史,为东莞作传,为未来添色,是今代莞人义不可辞的责任;阐发东莞历史幽深处的精神,传播东莞现实中的美丽与丰足,是当代文化工作者无可推卸之使命。千百年后,东莞在文化传统里占据什么位置,东莞的时代精神能否如实传承,后世之人能否从东莞艺术作品中感受到当代东莞人创造历史的激情,体会到东莞人们在新时代昂扬的人文信念与崇高的价值追求,这需要当代人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更为虔诚的态度来从事这项事业。

  无疑,东莞大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就是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本着不断提升当代人精神生活层次之目的出发的。这既是史家意识之体现,也是关注现实的情怀表现。而要不愧于历史,要丰富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要为后世留下富饶的文化遗产,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引领文化发展方向;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系列理论的指导地位,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系列重要决策,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文化名城的系列决策,加快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运行机制,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

  加大文化名城的建设力度,不断提升东莞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调动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落实《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政策(试行)》以及“四个名城”建设的具体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夯实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岭南文化精品名城四个名城的底蕴。

  落实机制改革,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同时激发社会资本的参与意识,实现公共文化的共有、共建、共享,实现东莞全覆盖;加强东莞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挖掘工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好酒也怕巷子深,在鼓励精品创作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精品的推广力度。东莞应有文化输出的雄心,精神产品的输出能有效提升东莞城市美誉度,将极大提高东莞的软实力。莞货行天下,东莞精神也理应随之而行。推动以岭南文化为特色的东莞文化输出,进一步提升东莞在世界文明圈中的地位,这需要东莞从财政到政策一揽子的支持,构建与东莞战略目标相称的文化传播体系。

  为东莞文化寻求更高的文化坐标,对当今世界实现更强劲的精神辐射,离不开政府、社会与创造者的戮力同心。“五个一工程”奖之意义,在于迈出了东莞追求文化繁荣的极富历史意义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