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文化大餐让市民朋友圈晒幸福
周金凤正在参与文化志愿服务。(东莞市文化馆供图)
东莞坚持以文化名城建设为统领,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东莞时间网讯 在东莞各大文化场馆,一群身穿绿马甲的文化志愿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活动现场的每个角落,几乎都能发现他们的身影。目前,东莞正式注册的文化志愿者已经有3000余名。来自贵州的周金凤就是其中一位。
周金凤来东莞已有20多年,是元老级的文化志愿者,早在2012年就加入了文化志愿者大家庭,如今是骨干成员之一。从文化志愿者总队到文化志愿者协会,周金凤见证了东莞文化志愿者队伍一步步壮大。
事实上,文化志愿服务只是东莞文化事业众多亮点中的一个。近年来,围绕《珠三角规划纲要》的实施,东莞坚持以文化名城建设为统领,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目标,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成效显著,城市文化形象与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广受赞誉。
参与志愿活动收获多多
周金凤是2012年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当时,她参加了市文化馆“走进艺术”市民公益培训班,听说有个文化志愿者总队,就报名加入了。她说:“将自己一点业余时间贡献出来,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起码可以体现自己的一点价值。”
周金凤算是元老级的文化志愿者,早在文化志愿者大舞台启动、文化志愿者协会成立之前,就一直参与文化志愿服务。近年来,伴随着东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文化志愿者队伍随之发展壮大。
“以前基本上就是家庭、公司两点一线,朋友都很少,业余生活也很单调。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后,朋友多了,业余生活也丰富了,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经过几年时间的锻炼,周金凤已能够独立完成不少工作,如演出的策划、节目的统筹等。
2014年正式退休后,她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时间就更多了。“时间比较充裕,就尽可能多参加一些文化活动,说实话,很多年轻人想参加,但因为上班、带小孩等原因,没那么方便,所以,我们就多出一点力。”周金凤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东莞秉承文化惠民的理念,高标准建设文化设施,全方位打造文化品牌,多途径推动文化创新,基本建成了全覆盖、高效能、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了国内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如建成公共图书馆(室)641个、公共电子阅览室589个、自助图书馆及图书馆ATM40个、博物馆42座、文化广场769个、“农家书屋”589家。
今年3月,东莞“文化名城”的美丽画卷上,又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市民艺术中心落成,市文化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这也是东莞又一个新的文化地标。据了解,综艺楼内目前有37个培训教室,面积共计约3000平方米,涵盖音乐(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等多个门类。无疑,新的场馆将更好地满足市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硬件设施好了之后,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体系接踵而至。近年来,东莞推出了“我们的节日”、“百千万文化惠民活动”、“东莞读书节”、“绚丽大舞台”、“文化周末”、“同饮一江水”广东打工者歌唱大赛、“都市彩虹”和“东莞学习论坛”等40多个文化活动品牌,极大丰富了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
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市民骄傲
东莞的文化氛围到底有多浓厚?看一组数据就知道了:2015年,完成公益培训303场,公益演出1142场,播放公益电影9955场,受惠群众达380多万人次。在东莞,市民不仅可以观看形式多样的惠民演出,也可欣赏高雅的音乐剧,不仅是文化的享有者,更是文化的参与者。在东莞,每一位市民都可在繁忙工作之余的傍晚或周末,走进各大文博场馆,走进玉兰大剧院,走进电影院,享受自己喜爱的文化大餐。
“东莞在文化方面的投入真的是蛮大的,我们都很骄傲,有时候会跟以前那些同学或同事说,东莞有钱就是任性,有这么多惠民政策给市民。”周金凤告诉记者,老家同辈的那些人,业余生活打麻将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没有地方可去,没有什么活动参加,“那我就说,到我们这来吧,我带你去参加我们的文化活动……经常看到朋友圈里的人在晒这些,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在东莞,市民参与文娱活动、参加文艺培训、欣赏高雅艺术等已经渐成风气,“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请人出汗不如请人进玉兰大剧院”等新观念广为传播,“过一个文化周末”的生活习惯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