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新城市格局三问
□南方日报记者 段思午
自东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启动以来,“一中心四组团”的格局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南方日报记者梳理了《东莞统计年鉴(2013)》中2012年镇街有关经济指标数据,试图从中寻找组团发展的信号。
东莞“心”够强么?
统计显示,属于中心区的莞城、南城、万江、东城、寮步和松山湖5镇区、园区,2012年完成GDP1058.9亿元,高居五个区域之首。
从面积和人口看,中心区352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居住着162.9万人(常住人口,下同),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628人。这一密度仅次于西南组团的5127人。
一般来说,市中心往往以第三产业为主。中心区第三产业增加值678.5亿元,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79%,占GDP总量的64.1%。
基于强大的GDP基础,市中心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处于东莞城市发展的核心位置,用某街道主要领导曾反复提及的说法是“不断提高市区首位度”。
在今后一段时间,中心区的发展应当是更加倾向于科研、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引入,同时随着轨道交通、通信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东莞“心脏”的中心区功能将不断增强。
与之类似的是,在其他组团中也可能出现各自的小“心脏”,如东南组团中的塘厦、东北组团中的常平以及水乡经济区正在建设的望洪新城。
如果上述情况得以实现,那么东莞可能既能以中心区的“首位度”实现资源、人才的高度集聚,也能通过适当的功能分散推动各个组团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坐等中心区辐射逐渐扩大。
水乡区弱在哪?
水乡经济区是东莞三大增长极之一。
从财政收入看,9镇可支配财政收入仅47.7亿元,平摊下来每个镇只有5.3亿元,而中心区、西南、东南组团镇街平均财政收入分别为11.7亿元、18.9亿元和11.2亿元。即使是倒数第二的东北组团也有5.9亿元。尽管市财政不断加大对水乡新区建设的投入,但当地镇街相对薄弱的财政收入对新区建设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短期内这一状况不会得到根本改变。能不能引进更多民间资本,如何增强水乡经济区对资本的吸引力,或许是未来一个时期这一组团面临的新课题。
此外,9镇中小学合计82所,卫生机构355家,平均每个镇中小学不到10所,卫生机构不到40家。而其他组团镇街平均中小学均超过10所,卫生机构接近甚至超过60家。随着这一地区的发展,人口集聚程度必然会有所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如何满足观光旅游和常住人口的需要,应当引起重视。
5镇区走向哪?
厚街、大岭山、大朗、石排、茶山等5个镇区在初步方案设计中并未被提及,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是“独善其身”。从当前迹象看,暂未进入组团可能是他们有更多可供选择的方案。
厚街是东莞传统制造业强镇,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229家,位列全市第五,GDP253.5亿元,去年被列入短期内将突破300亿元进入第一梯队的成员。
在区域合作上,厚街既可以选择“北上”与南城联合,与寮步一样融入中心区,也可以选择“南下”和虎门共组城市副中心。
还有与东城相邻的茶山与大岭山。融入市区还是进入组团,恐怕尚需思量。此外,大岭山和大朗还有另外一个选择——与松山湖融合。近年来,大朗一直致力于强调“松朗一体化”的理念。松山湖的科研力量能为大朗制造业提供更多动力,但大朗在人居和公共服务配套上能否达到松山湖的期望,目前并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