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未来六问,答案在这里——梁维东接受新华网专访,畅谈“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

01.02.2019  06:10

▲1月30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接受新华网专访(特派记者 郑琳东 摄)

今年广东两会期间,东莞备受瞩目。继1月28日《人民日报》经济版头条刊发东莞报道之后,30日上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又被请进新华网2019广东两会高端访谈演播室,从六个方面阐述落实省委“1+1+9”工作要求和省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工作思路,畅谈“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

焦点一:报告里的东莞元素,如何抓好落实?

梁维东: 省政府工作报告多处体现“东莞元素”,不少具体工作部署都与东莞直接相关。这其中,既有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做优做强珠三角核心区这样的重大任务,也有抓好虎门二桥、河惠莞高速及支持东莞紫光芯云产业城建设等具体工作。这些都为东莞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全面完成今年工作任务提供了实践路径和充足信心。

下来,东莞将认真抓好落实,将省两会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与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部署和省两会的任务要求一体学习领会,结合东莞实际,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全力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努力为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东莞应有的贡献。

焦点二: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东莞有什么优势与短板?

梁维东: 省委、省政府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总牵引,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莞作为“9+2”城市中的重要一员,近年来转型升级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优的良好态势。2018年,东莞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全市GDP为8278.59亿元,增长7.4%,高于全国全省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04.57亿元,增长6.4%;进出口总额13418.7亿元,增长9.5%,连续两年在海关总署“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名列全国第三。

在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东莞经济的结构在不断优化,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在创新驱动方面,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进一步上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占比也在上升,接近40%;高新技术企业5798家,在全省地级市中领先。在吸引投资方面,去年以来,东莞瞄准五大领域十大重点产业,大力开展新一轮产业招商,高规格召开产业招商大会,赴欧洲、香港开展产业推介和专题招商,引进亿元以上内资项目172宗、千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02宗。

但对照中央、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要求来看,东莞同样面临很多短板,集中体现在城市品质、发展空间、产业升级、基层基础、民生福祉、改革攻坚等方面,这些都是东莞要努力的方向。

▲1月30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接受新华网专访(特派记者 郑琳东 摄)

焦点三:“品质”为什么成为东莞发展的最关键词?

梁维东: 为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最近召开的东莞市委全会提出“湾区都市、品质东莞”这个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和价值追求。东莞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中心,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要把握好这个战略性机遇,首先就是要提高站位,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牵引带动全局工作。因此,在新的战略定位中,首先突出的是“湾区”两个字,将自身置于粤港澳大湾区大局中来谋划推动发展。

为什么提“都市”?东莞城市化程度比较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城市形态,也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进入后工业时代奠定了基础,但对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要求,东莞城市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未来的竞争,将是城市之间品质和内涵的竞争。因此,“都市”成为价值追求的重要载体。

至于“品质”,改革开放40年来创造了“东莞奇迹”,东莞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城市第19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东莞制造业实力雄厚,工业品类多,单打冠军多,产业规模比较大,并形成了如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优势产业集群,但距离“”还有一段距离;城市功能、民生供给等都样样俱全,但与世界湾区中的城市、与广深港等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总体而言,对照中央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照省委“1+1+9”工作部署要求,我们的城市品质和内涵、产业的转型升级等,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要更加注重对品质的追求,全方位打造高品质的城市、产业和生活,全面提升东莞的长远竞争力,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尽快实现生产总值破万亿,让人民群众在高品质生活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焦点四:如何推进六大工程?

梁维东: 全市上下将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全力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全面强化执行力,聚焦关键领域狠抓突破,大力实施好城市品质提升、发展空间拓展、产业体系升级、基层基础强化、民生福祉增进、重点改革突破“六大工程”。

在提升城市品质方面,东莞将重点抓好优格局、畅交通、治污染、强管理四方面工作。优格局就是优化城市格局,加快建设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空间格局;畅交通就是积极融入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布局,加快推动地铁1号线全线开工,启动2号线三期与深圳的对接;治污染就是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强管理就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营造干净有序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拓展发展空间方面,东莞将着力抓好重点平台打造、城市更新、TOD综合开发、土地统筹四方面工作。重点平台打造主要是加快推动松山湖、中子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新城、银瓶合作创新区等重大平台建设,打造一批高品质新空间。特别是充分发挥松山湖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着力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科技新城;大力推动中子科学城建设,努力建设湾区创新高地;高水平规划建设滨海湾新区,努力把滨海湾新区建设成为东莞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进一步理顺水乡新城片区统筹发展机制,努力建设高质量统筹发展示范区;创新银瓶合作创新区开发建设机制,推动重点区域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招商引资等工作实现实质性突破。城市更新今后三年总共划定总面积3万亩的100个更新单元,尽快将改造潜力转化为看得见的改造成果;TOD综合开发重点推进东莞火车站、虎门高铁站、东莞汽车总站等TOD综合开发,打造一批地铁上盖综合体。

此外,我们还将大力推进产业体系升级、基层基础强化、民生福祉增进、重点改革突破等工程,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高质量发展重大关口的短板,不断开创新时代东莞工作新局面。

▲1月30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接受新华网专访(特派记者 郑琳东 摄)

焦点五:东莞未来发展还有哪些硬骨头要啃?

梁维东: 从高质量发展目标来看,对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求,东莞还有很多短板。东莞是国家森林城市,生态本底良好,2018年全市新建截污管网1525公里,完成102条污染河涌整治。但污染防治攻坚战尤其是水污染治理任务艰巨,黑臭水体整治任务繁重,大气、土壤、固废等污染防治水平仍需加快提升。接下来会科学、系统、精准地推进水污染治理工作。此外,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净土防御战。

其次是城市发展分散化、碎片化较为严重,开发强度已逼近极限,需要大力拓展优化空间,这也需要时间。目前,“两违”治理欠账较为严重,城市更新的浓厚氛围尚未形成,交通拥堵问题比较突出。为此,今年市政府“一号文”就是关于空间拓展的,第一个要全力推进“三旧”改造,不完全是大拆大建,而是强调更新改造,提升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水平;第二是轨道交通连通后,吸引更多人群居住到轨道交通途经地区的上方,推进TOD开发。

社会治安方面,东莞去年实现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两抢”立案数下降近八成。今年将继续努力,朝着把东莞建设成为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地区之一的目标迈进。

焦点六:在当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东莞将如何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梁维东: 一是千方百计为企业减负。去年以来,我们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各项举措,出台了“实体经济十条”“外资十条”“非公经济50条”等政策措施,全年为企业减免税费248亿元以上。今年,将进一步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包括推进省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努力推动东莞成为珠三角乃至全国行政效率最高、营商环境最优、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城市之一。二是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东莞将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深度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特别是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同时,发挥制造业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三是帮助企业练好内功。继续实施“倍增计划”,落实“高质量倍增十条”新政,提出一系列更给力和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四是进一步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企业在海外建立品牌展销中心,加快推动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企业更好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帮助企业抢先把握好中央首次将国内市场提到战略高度、提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大机遇,认真筹划开展新一轮“莞货全国行”活动,创新供应链金融,帮助企业扩大内销市场。常态化开展本地促消费行动。五是全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产业工人为东莞发展贡献了很大力量,迈向高质量发展,高素质产业工人至关重要。去年,东莞提出了百万技能人才提升工程,未来三年将培训提升100万技能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