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正式发布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实施意见
■东莞将围绕“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的目标定位,打造沿江、面海、环山、多中心网络化城镇空间格局。图为东莞中心区 记者 张村城 程永强 摄
东莞时间网讯 打造东莞“沿江、面海、环山、多中心网络化”的城镇空间格局。昨日,市政府正式对外发布《关于优化城镇空间格局提升东莞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以下均称《意见》),提出了上述目标。这份超过5000字的《意见》从东莞为什么要优化城镇格局、优化城镇格局达到哪些目标以及如何优化城镇格局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
据专业人士分析,东莞之所以要优化城镇格局,不仅是提升集约发展水平、彰显城市山水特色的需要,更是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需要。通过转变东莞城镇发展理念、模式和机制,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对于建设国际制造名城和现代生态都市,加快融入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要意义。
焦点1 为何要优化城镇格局
全市土地开发强度超过47%
亟需改变土地利用分散粗放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形成了“外资驱动、多轮并转、以地生财、自下而上”的产业模式,“一中心多支点”的城镇结构也基本形成。
然而,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东莞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发展仍面临“无序蔓延、分散粗放、重物轻人”等问题,优化城镇格局在现阶段意义重大。
以土地利用率为例,1978年以来,我市城镇空间经历了外延性、分散式、超常规的快速扩张,城镇化率由原来的16%增至2013年的88.7%,建设用地规模由1987年的121.6km2增至2013年的1176km2,年均扩张速度达到39km2,全市土地开发强度超过47%。
这种城镇发展方式支撑了东莞 经济 的高速发展,但也带来土地利用粗放、城镇相对独立发展、市级统筹不足以及产业园区遍地开花等问题。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加大市级统筹,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据专业人士分析,东莞应重新审视在珠三角世界级都会区中的角色定位,确立区域共建新理念,加强重大发展平台、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区域对接,积极参与粤港澳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全面对接珠三角全域规划,因此顺应珠江口国际湾区发展战略,提升东莞的区域服务功能。
焦点2 赋予哪些新内涵
以经济区统筹打破行政区藩篱
“一中心四组团”协调发展
《意见》提出,要围绕建设“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的目标定位,按照“中心突出、组团发展、快速连通、生态隔离”的指导思想,通过区域合作和市域统筹组织全市空间,为资源统筹奠定空间基础,实现东莞“沿江、面海、环山、多中心网络化”的城镇空间发展目标。
为此,东莞将有序推进分区统筹,塑造功能清晰的经济区格局;实施“分区统筹”策略,以经济区统筹打破行政区藩篱,引导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整合;参照水乡经济区的成功经验,按照“一中心四组团”的思路,促进城镇科学布局、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具体如下:
中心组团——高品质城市中心。大力推进“强心”战略,建设全市政治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和创新中心,成为“服务全市、功能完备、生态宜居、高效智慧”的最具竞争力的高品质城市区域。
西南组团——滨海新城。发挥沿海优势,对接深圳前海、西部空港与广州南沙地区,融入湾区。促进穗莞深黄金走廊战略崛起,打造沿海发展轴,发展海洋经济、临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珠江口湾区的重要支点。
西北组团——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以环境再造为抓手,重现岭南水乡风貌,建设成为国家水乡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的特色区域、珠江口东岸产业优化发展先导区、穗莞战略合作重要平台。
东南组团——对接深圳现代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充分发挥山区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建设生态文明,主动对接深圳、惠州,加快集聚现代产业、优势企业,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和资源集约利用,提升发展质量。
东北组团——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一区一镇”(银瓶合作创新区、常平镇)辐射作用,坚持聚集发展,努力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干货
如何优化城镇格局
为了优化城镇格局,《意见》提出了控制蔓延,划定城市增长边界;集约开发,提升空间发展效率;公共先行,提升公共设施和城市空间品质;创新机制,为优化城镇格局提供制度保障等四方面举措。
NO.1 控制蔓延
刚性划定城市增长边界
《意见》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全市生态控制线,使其范围达到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以上。一级管制区内生态区域实行永久性保护,原则上不得调整,禁止从事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由省强制性监督控制、市政府实施日常管理。
此外,我市将刚性划定城市增长边界,以生态安全格局倒逼城市规模。将生态环境承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底线约束和红线约束,科学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对外限制城市空间无序蔓延,保护自然生态开敞空间;对内将开发量控制在增长边界内,通过城市更新,优化已开发地区功能和形态,促进精明增长。2020年,城镇开发强度全市控制在50%以内,中心城区控制在70%以内。同时,加强对城市建设区内具有生态、景观、休闲利用价值的“小山小湖”保护利用;未批准的土地,应按照保护要求不再供地或设定与保护要求相一致的供地条件。
NO.2 集约开发
推进TOD开发 建设紧凑城市
《意见》提出,我市将大力推进TOD开发(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建设紧凑城市。区域层面,围绕重要的城际轨道枢纽地区,通过开发强度倾斜、政策扶持等手段,吸引新型经济要素集聚,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市域层面,以公交走廊作为城市发展轴,促进人口、居住和就业集聚,引导紧凑集中、疏密有致的城镇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我市将推动存量盘活,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识别战略发展空间,确定重点改造区域,坚持“规划先行、成片改造、完善功能”的工作原则和“公共优先、产业优先、民生优先”的价值导向,确保每年新增开发量使用存量的比例不低于40%。
NO.3 公共先行
提升公共设施和城市空间品质
《意见》提出,我市将打造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网络。转变“重车轻人”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以“公交城市”为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超过40%~45%。
此外,我市将在居民步行范围内,逐步实现交通站点、商业网点以及医疗 卫生 、体育文化、休闲 娱乐 等设施的全覆盖,将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计划作为房地产项目审批的前提条件之一。
NO.4 创新机制
实现全市域统筹发展“一张图管理”
我市将实现全市域统筹发展的“一张图管理”目标。强化城乡规划的公共属性,将规划技术蓝图转化为公共政策文件,让城乡规划成为社会各界看得懂、听得明的政策规则。
《意见》还提出,我市将建立差异化空间管理体制。建立与新型市域城镇空间格局相适应的差异化管理模式,在市域层面划分特别政策区和一般性地区。大力推行差异化的组团规划建设考核制度,严格实行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城市空间差异化发展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