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流水线工人之变:企业更需技术工而非普工
东莞“机器换人”新一轮经济浪潮来袭,资本狂欢不断(南都东莞读本昨日06-08版)。但回到这场狂欢的起点———工厂,这一过程却繁复而充满挑战:生产自动化之后,流水线上的工人要学会和新机器协作互动,一旦人工送料、物料储备跟不上机器的速度,可能导致机器停摆。有时,巨资投入后,一切并非往前而是向后:机器还很“笨”,企业产能扩大了,订单却不稳定。诺华家具总经理王亚云就说,现在他觉得什么都不缺,就缺订单。东莞制造业,正在面对“机器换人”后带来的新问题。
快机器高效且坏件率低
张鸿华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东莞网商协会的会长。
尽管现在出入有宝马5系高配代步,他还是忘不了当初在五金厂打工的遭遇。那时他只是流水线上的打工仔,每天拿着烙铁焊接零件。周而复始的工作很枯燥,夏天更容易打瞌睡,一打瞌睡,烙铁就会烫伤自己。他告诉南都记者,现在手臂上还有很多以前烫伤留下的伤疤。
其实东莞工厂里早就在用各种大机器,但早年机器设置得不够人性化,配套装置不完全。比如有些打孔机,按照一定的频率往下打压,却需要人手将零件放到压孔处。有时一个不小心,手指甚至整只手都会被机床压住,一片血肉模糊。“血汗工厂”的恶名由此而来。
如今的工人们,不必经历那时的淬炼。
在张鸿华位于横沥新城工业区的五金厂里,几百平方米的厂房,一眼望过去,机器比人还多。用于在五金件上打孔的冲床设备,以前也得有个人踩一下、冲一下,现在只需事先调好打压的频率,不需要去踩,也不用操作,工人看着,时不时用卡尺量一下尺寸就好。而打出来的零件,也会自动跳到事先兜好的口袋里,不必人工分拣,生产效率提升了5-6倍。一名工人可以同时兼顾几台机器作业,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
有些自动化机器,甚至不需要人看着。在工厂一角的金属切割机,一根头发丝般的细线,在水流的冲刷下,正在慢慢地切割一块2公分厚的钢板。等到切完时,工人再按照特定尺寸调校,就能得到想要的素材。张鸿华说,这些“以前是用手,现在用机器,我们宁愿慢一点,也不敢让员工做得太久,还是安全第一”。
操作机器的赖阳春,在这家厂干了六七年。他说,相比以往的人工作业,机器不仅安全高效,坏件率也低,工作起来轻松很多。
省一线生产工人减少一半
兆生家具的罗加洪师傅也有切身感受。以前用手做磨砂工作,他的双手粗糙得像“老腊肉”。现在摊开来,已经有点“小鲜肉”的样子了。他在家具行业里干了20年,从普通工人做到木工车间的主管。现在只需要通过计件系统,就可以看到每个工人的工作量信息。因为机器的生产是匀速的,所以每个环节工人接了多少上工序,或者下工序,一下就能看出来。“做得快的、工作效率高的工人他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休息,时间上也会更宽裕。”
在15万平方米的大型工厂里,兆生家具已经投入了5000多万元改造生产线,目前整个厂区一线生产工人只有一两百人,相当于原来的一半。“我们还真不缺人,都不再招普工了,要招也是招技术工。依赖于强大的机器自动化生产,以我们现在的产能如果充分使用起来,不会低于3个亿,只要有订单来,产能不在话下。”副总经理任祥介绍起机器换人的产能,一脸神气。
机器换人之后,车间发生了变化。“机器是不等人的,一开机,各个岗位就要密切配合,一个环节出问题,影响到整条线。”曾经也是操作机器的主机手,罗加洪对此体会深刻。他说,越是自动化工厂的培训就会越多,大家的合作更加紧密。
每天开工,他会把任务分配下去,班组长领到生产任务,将要生产的产品分给每个机台,什么时间完成任务就什么时候休息。
这样一来,如果是被耽误了,下工序的工人会找上工序要货,而上工序的人也会自觉做好以不耽误下工序工人的生产,生产效率提高了,工人加班时间也减少了,早做完早休息。比如,以前“打磨”环节都是靠人工手搓去打磨,一条生产线可能要10多个人,每人工资3000元。现在有机器取代,两个人就够了,每人工资可以提高到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