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给高层次人才最大自由成长空间

24.11.2016  11:05

李琳(通讯员 张友炳 摄)

东莞时间网讯 自2015年被列入省市共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以来,东莞理工学院主动担当“支撑引领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致力于创新应用技术供给、创新创业人才供给、创新发展服务供给,着力构建智能制造领域高端创新人才聚集洼地。迄今为止,该校共引进105名高层次人才。其中,包括5名院士、12名杰出人才(包含6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名国家杰出青年 基金 获得者、5名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6名海外杰出人才及15名学科领军人才。

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琳表示,学校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育,致力于为东莞 经济 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主动走出校园,将智力成果对接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担当好本土高校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智库的责任。

记者:您如何看待本土高校人才工作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作为我市高规格举办的全市性大型人才主题活动,您对人才活动周又怎么看?

李琳: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一方面,本土高校能营造人才集聚效应,其引进和培育的人才除了满足自身的教研需求之外,也能为当地发展提供智库支持。另一方面,东莞市是我国的现代制造业重镇,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都具有一定的标杆地位,然而广东省的理工科高校数量、教学质量和毕业生数量其实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理工科人才供应的数量和质量没能上去的话,必然对经济发展后劲带来影响。

因此,对东莞来讲,像高层次人才活动周这样的高规格年度人才活动是有战略性意义的,它对新时期的人才引进与开发能起到积极的催化作用,能让更多有实力的人才或团队关注东莞、认识东莞。我们也很高兴活动能在东莞理工学院落地举办,一方面能让我们学校更好地服务于本土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也是利好。

记者:学校开展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工作已一年多,当中有不少高层次人才与项目引进的亮点,请问有没有一些引才妙招可分享?

李琳:妙招不敢说,东莞理工高层次人才与项目引进上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最大程度地给空间、给服务、给资源,不能保证所有引进的人才都能在本土顺利发展,但我们保证在成长空间上给予最大的自由和灵活。

具体来说有3个细节我们做得是比较到位的:首先是“一站式服务”,在人才引进的行政办事上尽可能简化、落地前就做好服务和配合。记得今年有一位新引进的人才,专门买一双新运动鞋,方便在办手续期间跑部门办手续,没想到一天就将全部手续办完了。其次是积极建设让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最后一点就是,给予引进的人才和项目配备适用的团队,要么来校后组建一个新团队,要么随高层次人才将其团队一并引进,让他们迅速投入科研工作。

此外,为了推动一些以教学为主的教师在科研方向得到突破,未来我校还计划推行以科技教学和科研产出为基础的新型高校人才绩效考核,以项目的形式把绩效工资分块下放到二级学院,高层次人才以科研项目的开展效果来形成绩效,激发人才的积极性。此外,近期我校已启动“3年300优博人才引进计划”(即每年招100名、3年招300名优秀博士),目前已有100多人报名应聘。这项计划的开展实施,我们也会发扬东莞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拘一格引人才,大胆引进一些有实力但难以按国内标准去评价的海外人才。

记者:人才引进后往往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智力成果向生产力或者经济社会效益的转化,二是人才或项目如何扎根和持续发展。这两个方面,贵校是否也可以谈一下看法,说一说经验?

李琳:我们的做法很简单,不关起门来搞教科研,也不等外人找上门,主动走出去。如今年7月份起,学校启动了科技产业创新服务东莞专项行动,针对东莞市高新园区、专业镇、高新技术企业等遇到的技术难题,选派17支创新服务小分队、8名专员下到生产一线开展产学研合作,助力行业企业攻克核心的共性技术。我校特聘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志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牛军峰教授等我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亦于近期主动前往望牛墩镇和麻涌镇展开调研,配合当地的水环境治理工作和推广河道自净去污等高新技术。

在科研创投方面,目前社会 投资 方的逐利性使得他们较为强调产出,甚至走了样。对于人才和项目孵化,我的态度是宁愿承担压力也不做强迫产出,是金子总会发光。另外我校也积极成立科技创新研究院,尝试自己来做一些项目的孵化,如进入第二届全国“双创周”主会场核心展区并受到李克强总理高度评价的“科学家在线”项目。

为使引进的人才安居乐业,我校也一直在努力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如新引进的优秀博士除了享受校内博士原有薪酬待遇外,还将一次性获得6万元安家补贴和20万元购房补贴。而科研启动费方面,理工科最高可达30万元,人文社科最高可达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