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看病去大医院还是社区医院 你怎么选?

27.06.2016  22:43

绘图:杨佳

“未来,全市65%以上诊疗服务都将在基层医疗 卫生 机构解决。”6月21日,东莞召开近年来规格最高的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卫生强市”建设目标。接下来,东莞将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力争常见病在基层解决,大医院主要攻克疑难杂症。

推行分级诊疗,意味着小病到社区医院,大病到大医院,实现逐级诊疗,双向转诊,目的是有效缓解大医院排队看病的拥堵。同时,节约看病成本,不浪费医疗资源。目前,东莞有27%的医疗服务在社区医院解决。

不过,东莞自7年前在全国率先试点探索“社区首诊制”后,“转诊难”的质疑声一直未停止过。在此前的东莞两会上,就有多位市政协委员直言“现行社保转诊制度太繁琐”、“转诊浪费患者及医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时至今日,类似吐槽仍不绝于耳。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当前老百姓的就医观念不改变、医疗资源又不同时下沉到基层的话,分级诊疗实行起来可能难度不小。

嘉宾: 东莞东华医院

耳鼻喉科主任 郑涛

南城居民 陈女士

制度符合国家医改大方向

南方日报:最近,《广东省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施方案》出台,其中明确提出要逐步降低大型医院门诊比例,并鼓励大型医院逐步取消门诊。日前,东莞市卫生计生局提出的“卫生强市”建设规划也明确表示,东莞接下来将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未来全市65%以上诊疗服务要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对于分级诊疗,从一线临床医生和普通市民的角度,你如何看待这个做法?

郑涛:从临床医生的角度来说,东莞推行分级诊疗的做法,是符合国家卫计委对于国内医改的大方向的。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说,思路和理念都对。

现在各三甲医院可以说是人满为患,甚至像菜市场一样嘈杂。有了病,老百姓还是喜欢往大医院跑,而部分镇街医院以及社区门诊却冷冷清清。大病小病都去挤大医院,这是目前患者普遍的就医习惯。东莞市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东华医院等多家大医院就因为人满为患,而出现了停车难题,有医院甚至面临院内交通一度瘫痪的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在介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等有关情况时表示,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就已纳入医改工作重点。

陈女士:分级诊疗的愿望是好的。但是我更倾向于完善“社区首诊制”,解决“转诊难”的问题,社保方面可以做些试探性的改革。

目前,东莞的医疗 保险 实行的是“社区首诊,逐级转诊,双向转诊”的就医管理制度。参保人要先在社区就医,如果病情严重,就向上一级镇街医院转诊,若还无法救治,则继续往上转诊至市级医院。社区首诊可报销70%,转诊至镇定点医院或定点专科医院的报销比例为50%,转至市内三级定点医院的报销比例为35%。但如果参保人没有社区开具的转诊单,直接去上级医院就诊的话,那就无法报销,必须自费。这些规定,有些可以不要那么僵硬。只用制度约束人,而不将医疗资源倾斜下来,分级诊疗的推行我就不怎么看好。

医疗资源需向基层倾斜

南方日报:东莞的社区转诊制度,在网络上有不少市民投诉或发牢骚。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当前要解决的工作,哪些是医生和市民最关心的问题?

郑涛:好的制度要想发挥好的效果,我认为有几个前提条件要解决:首先,当前老百姓就医的观念必须要改变。不能大事小事,动不动就往大医院跑,要对基层社区医疗有基本的信心和认识。其次,要实行分级诊疗,市里的医疗资源和政策要大幅度地向一线社区门诊倾斜。只有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疗人才、设备、政策等都配套跟上,水平高的医生也才愿意扎根基层,同时,只有基层医生的各种培训学习跟上了,基层医生的水平才能有很好的提升。把病人留在基层医疗单位的前提是要把好的医生留在基层医院,不然病人也会用脚来投票。

陈女士:分级诊疗制度,其实市民最关心或者说最担心的是社区门诊医疗技术或设备有限,将专病当通病来治。浪费病人的时间和金钱,重要的是贻误治疗时机。

以我家小孩为例,小孩腺样体增生这个病的临床表现和普通鼻炎差别不大。而如果基层社区医生因为水平和检查设备跟不上,一直将小孩腺样体增生当普通鼻炎来治,就会耽误小孩病情。我倒认为,分级治疗可以从首诊到大医院去诊断确认病情,拿到诊疗方案后再根据情况分流到基层医院治疗拿药。而不必强求非要逐步转诊,才可层层社保报销。

必须解放医生的生产力

南方日报:东莞将推动城乡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覆盖率大幅提升,家庭医生的概念,你怎么看?

郑涛:家庭医生这一模式得到社会大众认可的前提,必须是分级诊疗模式得到社会的认可。如果分级诊疗观念还没得到市民的认可,家庭医生的概念要让市民接受就比较难。

我认为一切医疗改革要想推进,如何解放医生的生产力都是必须要考虑进去的。例如我们现在的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就是表明,一个好的医生应该不是属于哪一家医院的,应该是他既可以在省城的大医院坐诊,也可以公开在其他医院上班。目前,这方面都还有些政策瓶颈需要突破。

陈女士:家庭医生是很好的趋势。但作为小老百姓更关注的是如何找到费用不高、经验丰富的好医生资源。

我们一家三口人都有社保,家里小区对面就是社保指定的社区门诊,但是我们很少甚至基本不去社区门诊看病。为什么呢,开社区转诊单要收费,开药也要专门收费。而社保报销的药都是有限。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直接到离家不远的康华医院看病。虽然花费可能贵些,但是我心里踏实,不耽误病情。

记者 郝金朋 欧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