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破旧立新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23.05.2016  08:19

  5月20日上午,佛山市党政代表团来东莞市考察,受到市委书记吕业升和市委副书记、市长梁维东的热情接待。期间,吕叶升强调:“东莞不仅要靠地缘优势招商,还要学习深圳集约发展的模式。

  笔者注意到,这已经是吕业升过去一周第二次在公开场合谈到集约发展。5月19日,吕业升在前往东莞市工商联、世界莞商联合会调研时同样提到,东莞要更加讲究产出效率,将实体经济做得更实,努力提升经济质量和产业附加值,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集约化发展正在成为国内自上而下的城市发展共识。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这实际上已经为各地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决城市病指明了方向。翻看欧美国家的发展经历可以发现,集约化发展与“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等城市发展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人意识到,其原本倡导的“郊区化”发展理念,为多个地区带来了低密度的城市无序蔓延、大量可耕农田被吞食等一系列发展难题,交通拥堵、生态污染等城市病接踵而来。而欧洲一路坚守的“紧凑发展”,却令许多历史城镇保持了高密度的形态,被普遍认为是居住和工作的理想环境。美国随后取法欧洲,提出城市应“精明增长”。

  坦率而言,今日的东莞,未必能达到美国当年的发达程度,可在各种城市病上却大有赶超美国当年之势。东莞的土地开发强度早已突破国际公认的警戒红线,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不利环境,我们依稀能够看到一些地方为了填充空置出来的厂房、引进新项目稳住经济增速,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病急乱投医,没能用好有限而宝贵的厂房和土地资源;在城市空间开拓上,也存在一些“欺软怕硬”的情况,相比啃硬骨头、利用三旧改造盘活城市发展存量,一些地方更愿意花心思在规划定下来的生态控制线上申请一调再调,奔走于依靠增加土地、资源、人力等要素投入换增速的城市发展老路上。

  城市发展到今天,这种思维显然已经不可取。上周,一位扎根东莞山区片十余年的镇街主要领导干部跟笔者交流了所在镇的发展心得。他说,过去东莞“村村冒火、户户冒烟”的招商引资模式,曾经成就了举国瞩目的经济奇迹,可到现阶段也暴露出诸多城市管理难题。比如,以前都是村里面负责招商,一栋厂房里面往往聚集着几十家小作坊或加工厂,不仅发展模式粗放、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低,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手段,这些地方如今正成为消防隐患、环境污染甚至制假售假的重灾区,给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阻力。因此,在过去几年,该镇改变了城市开发理念,在全力推进三旧改造为城市发展腾挪新空间的同时,也对有限的土地及厂房资源进行了集约供给,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既考虑产业更新生产力更新,也充分考虑了城市更新、城市管理等方方面面配套安排,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如其所言,东莞要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更高水平发展,提升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改变传统城市发展思维已是必然。做好城市集约发展这篇“大文章”,关键应该放在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创新城市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上。而与此对应的城市发展新空间开拓,则亟须具备国际化视野,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把通过创新驱动提升经济质量和产业附加值,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指数和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衡量集约发展成败得失的标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