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科技创新步入“井喷”时代

23.11.2015  12:04

东莞时间网讯 科技创新已成为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引擎。据市科技局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全社会R&D经费支出等主要科技指标较之“十一五”时期均实现显著增长,东莞已从闻名全球的制造业名城逐步转变为高速崛起的创新城市。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755家、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6913件和1624件、全社会R&D经费支出达到127.17亿元……一串串振奋人心的数字,见证着东莞全面迈向创新驱动的坚实步伐。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十二五”期间全市呈现出科技创新政策不断完善、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力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加快集聚、科技 金融 结合实现突破及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等特点,标志着东莞科技创新即将进入井喷时代。 

抓住创新驱动“牛鼻子”

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降低,原有发展模式开始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东莞开始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道路。

各项主要科技指标的迅猛增长,显示出东莞“十二五”以来创新能力不断加速提升的良好态势。统计显示,到2014年东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55家,比“十一五”期末的334家,增长了1.26倍;全市专利申请量为28431件,  比2010年增长31.3%,专利授权量为20336件,均位居全省第四位,截至2015年9月,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为7005件,位居全省第三位;R&D占GDP的比重实现了连续5年快速提升,2014年我市全社会R&D经费支出达到127.17亿元,比2011年增长55.55亿元,增幅高达77.56%;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16%,相比2011年的1.51%也实现大幅跃升。

对于科技创新基础相对薄弱、科技创新资源相对匮乏的东莞而言,能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实现创新能力的飞跃式提升,得益于牢牢抓住了创新驱动的“牛鼻子”。高企培育方面,东莞近年来大力发动、挖掘、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并初步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后备数据库;同时,进一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加强技术攻关、承担重大科技专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降低企业研发投入奖励门槛;而在知识产权方面,推动企业专利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全面提升,还成立了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国家专利技术(东莞)展示交易中心和技术与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引导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撬动资源投入科技创新

在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看来,东莞既要稳增长,又要在结构调整上做文章,那就要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科技创新,用较少的财政资金、土地资源撬动更多社会民间资本投入科技创新。事实上,“十二五”期间东莞从顶层设计着手,通过社会资源的集聚逐步破解了我市科技创新所面临的瓶颈,推动创新创业在全市范围内掀起热潮。

融资难,是东莞大多科技型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为打破这一局面,近年来东莞先后制定了《东莞市创新财政投入方式  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工作方案》、《东莞市创新创业种子 基金 实施方案》、《东莞市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东莞市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实施办法》等政策,为促进科技金融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另一方面,我市设立了总规模20亿元的产业升级转型及创业 投资 引导基金、5000万元的创新创业种子基金以及每年2000万元的创业投资机构风险补助资金,大力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同时,与省科技厅联合设立5000万元科技金融结合试点专项资金,专项鼓励专利质押融资,目前已累计引导 银行 为企业提供1.2亿元的纯专利质押贷款。此外,还通过设立2亿元的信贷风险准备金和每年6000万元的贷款贴息资助,实施“拨贷联动支持计划”、“重点企业信贷支持计划”,撬动银行为科技企业项目提供信用贷款,截至2015年9月,已累计推动银行为企业发放贷款金额达7.19亿元。

吸纳人才支撑创新飞跃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曾指出,科技创新从根本上要依靠人才支撑,而引进人才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平台作用。而自“十二五”以来,东莞积极实施“人才东莞”战略,成立了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出台了《东莞市市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探索建立党委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为科技创新人才在东莞的集聚提供了制度保障。

东莞求贤若渴的诚意也打动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人才。“十二五”期间,我市共引进省级创新科研团队17个,市级创新科研团队18个,截至目前,我市共有省级创新科研团队26个,数量排全省第三位。此外,全市已与全国10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组建了31个省部产学研示范基地和10个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并从高校院所引进了587名科技特派员进驻市内企业。

同时,在科技创新载体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市新建新型研发机构14家,共协议投入经费约26亿元,全市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达到25家,为科技创新人才的进一步集聚培育了优质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