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精准扶贫韶关打造17个农产品品牌
翁源县江尾镇彭屋村农民种植淮山,收入大幅增加。
初冬的阳光穿过绿色藤蔓,韶关市翁源县江尾镇白莲村彭屋自然村的一片地里,彭宝东正挥着长柄铲子在挖淮山。虽然还没到上市旺季,但他已经开工好几天,“现在种得多了,怕到时忙得挖不过来!”最近3年,在东莞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白莲村淮山种植面积由200多亩增加到600多亩,由于价格和产量提高,亩产值由8000多元增长到现在的12000多元。
在东莞对韶关5县(市)共80个重点帮扶村中,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各工作队按照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走开发式扶贫之路,探索完善长效机制,努力做到输血与造血、短期扶持与稳定脱贫相结合,不断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的要求,通过扶持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培育农民市场经济意识等组合拳,实现了精准扶贫。
结合优势资源产业帮扶
与如今“幸福的烦恼”不同,3年之前的彭宝东还在为种地收入微薄而发愁。彭屋自然村的土壤属沙质土,非常适合种植淮山。然而,由于销路不畅、交通闭塞等原因,这一产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空有一地好土。
2013年,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启动,东莞寮步镇定点帮扶翁源县白莲村。
驻村扶贫队伍帮助村里成立了昌永淮山种植专业合作社,由种植能手彭月昌作社长,申请投入了38万元专项资金,改善淮山基地发展环境并引进新技术,带动农民种植。此外,又在大型农贸批发市场、湖南惠农网等加大宣传推广,引来收购商。
现在,市场已经培育起来,每斤价格由一两元上升到3元多,彭屋村90%以上的农户都种上了淮山,年产值超过600多万元,收入大幅增加。该村也成为韶关市最大的淮山连片种植基地。
农业产业化帮扶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东莞对韶关80条贫困村注资1420万元,组建和壮大了142个专业合作社,培育了“凉粉草”等31个主导产业,形成了“香芋村”等21条规模产业村,辐射农户16000多户61100多人,形成连片种植、规模养殖,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产业不仅要做大,还要做强。为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工作组协助合作社打造出17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并对农作物品种进行改良。
酒好也怕巷子深,产业扶持不仅要上量,还要拓展销售渠道,确保农产品顺利走向市场,这是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如今优质淮山已经畅销各地,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去向——东莞。东莞市南城、莞城及东城街道3家市级销售门店,专门供应从韶关运来的农产品,实现从地头到餐桌的无缝对接。通过这一举措,东莞市粮食、蔬菜供应得到丰富,又为韶关农产品销售增加了重要保障,起到双赢的效果。
网上销售平台也建立起来。韶关雪印集团公司参与发起打造了“沃善网”平台,开发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
培育农户市场意识
乐昌市廊田镇,有着“粤北粮仓”之称。然而,由于当地长期以来只有单一的农业种植产业,村民收入水平较低,美名之下是贫困的现实。
东莞市清溪镇帮扶乐昌市廊田镇白山村之后,工作组驻村开展调查研究,并结合市场情况,决定实施产业扶贫措施。
2013年12月,翁源县官渡镇镇仔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从江西引进荞头这一“新宠”。据该村村民邹泊沂介绍,虽然看似不起眼,但荞头的经济价值却要高出不少,每亩年收益能达到4000元,激发起了大家的种植热情。
合作社带动镇仔村及周边农民种植荞头的面积已经达到1500多亩。除了销往广州江南批发市场等地之外,小小荞头还远销日本、新加坡等海外市场出口创汇,前景十分广阔。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王俊峰 谷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