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经济变革 何以吸引央媒聚焦?
转型、创新、改革、开放……日前,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10家中央及省重点主流媒体组成采访团聚焦东莞,一路采访东莞10多个镇街(园区),走访数十家企业,先后在媒体重要版位刊发60多篇关于东莞新貌的 新闻 报道。报道展现了东莞从“世界工厂”到“全球智造”、从“搭便车”到“创新路”、从“代工厂”到“梦工厂”的华丽转身,通过详实的数据与生动的案例,探寻东莞 经济 动力转换的密码。
读者惊诧,为什么央媒头版都被东莞“刷屏”?对此,正如3月22日《人民日报》在开设“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东莞调研行”专栏时指出,“面对国际 金融 危机和制造业成本上升的双重冲击,东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危中寻机、积极作为,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果,对我国经济下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样本意义。”
本期“圆桌会”采用虚拟形式,整合了新华社等三大媒体对东莞的报道,还原他们走进东莞的所行所感。
南方日报
Q1.3月15日到18日,央媒组成的规模空前、规格罕见的采访团走访东莞10多个镇街(园区)。是什么吸引了央媒此次进行如此深入细致的采访?
Q2.此次央媒东莞调研中开设的系列报道专栏中,均用具体鲜活的事例反映东莞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活力、新动能。对比“倒闭潮”、“寒冬论”等传闻与质疑,东莞的真相是怎样的?
Q3.东莞的发展,由以往的粗放型、劳动力密集型,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的方向全面转型,这正是东莞向外界努力呈现出来的“不一样”的一面。从“东莞制造”到“中国制造”,如何求解东莞转型升级的密码?
新华社
A1.在全球制造业上一轮转移的浪潮中,东莞凭借毗邻香港、劳动力及土地成本低等优势,成为闻名中外的“世界工厂”。近年来,严重依赖外向型经济的东莞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
如今,东莞毅然转向“创新路”,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深化改革,不断激发新活力、打造新业态、释放新红利,书写“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新诗篇。
A2.依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形成20多个专业镇,一个专业镇就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位于东莞市东部的横沥镇则被称为“中国模具制造名镇”。
然而,过去的横沥模具产业“大而不强”,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精尖的产品。为突破传统要素驱动发展路径的“瓶颈”,2012年11月,由横沥镇政府牵头,联合7所高校院所组建了横沥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制造业小镇,依靠持续的科技创新,成功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A3.横沥的“蝶变”之旅是东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东莞每年安排20亿元的“科技东莞”资金和10亿元的“人才东莞”资金,不断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引进创新资源,使人才总量5年增加22万人。东莞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东莞已有98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比2014年增加七成多。可见,唯有将创新持续努力、久久为功,才能打造出经济“新引擎”。
央视《焦点访谈》
A1.今年的两会上,2015年的进出口增长速度引发关注。它客观地反应了我们所处的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也体现了我们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有人唱衰中国经济,认为中国制造业风光不再了。这种观点站得住吗?
东莞是中国著名的制造业基地,前不久它也经历过多家大型工厂关门停产的阵痛,那时也有人唱衰东莞。那今天的东莞怎么样了?它在困难面前做了些什么,又换来了什么呢?
A2.以长安镇的发展为例,“来者不拒”的对外招商模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末。在招商引资中,他们开始选择项目,避免过去的盲目和低水平引进。2009年春天,“转型升级”成为关键词,长安镇利用一些落后产能企业退出的机会,开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依旧以制造业为根本,但是更加积极地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打造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和中国机械五金模具名镇。
比起经济危机之前,现在长安镇企业数目有所减少。但是新进驻的先进制造业企业产品附加值高,爆发了强劲动力。2015年长安镇的GDP达到了405亿元,增长达到11.1%。
A3.统计数字表明,2015年,东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增长了20%,仅“粤新欧”国际铁路联运专列货值就增长近1倍。它们都为2015年东莞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元作出了贡献,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为一跃迈入“千亿美元俱乐部”提供了有力支撑。
长安镇的飞速跃迁,其实就是东莞发展壮大的缩影,而东莞的转型升级,又何尝不是中国经济的生动写照?看中国经济要看整体、看走势、看长远,中国经济长期看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只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协调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我们就能够在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推动我国发展持续迈上新的台阶。
人民日报
A1.东莞曾以外向型经济和加工制造获得多年飞速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在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国外市场低迷的“双重挤压”下,东莞长期积累的深层矛盾逐渐显露,当年857家外企关停外迁,经济增速2012年“断崖式”跌至6.1%,“倒闭潮”“撤资潮”的传闻一时甚嚣尘上。
A2.作为面积10平方公里的欠发达镇,广东唯一的铁路货运(一类)口岸——铁路国际货运物流中心的落户和开放,让这个地处东莞边陲的石龙刷爆了“存在感”。
对东莞来讲,“一带一路”就是一个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好机会。石龙如此勾勒自己的未来:凭借东莞火车站和广东铁路国际物流基地双引擎,加强全方位对外合作交流,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去年,石龙铁路发货量突破8500个标箱,占全省七成以上;今年将迎来首趟进口专列,打通丝绸之路经济带进出口双向铁路货运通道。2015年,东莞对“一带一路”进出口总额达291.3亿美元,增长18%。
A3.改革是广东的“魂”、广东的“根”,更是东莞创造“世界工厂”奇迹的法宝。改革把东莞从对“人口红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转向追求“体制红利”。
制造业是东莞的根基,为引导传统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东莞以实施“机器换人”为抓手,大力开展工业技术改造。
随着比较成本优势的丧失,代工企业没有品牌、技术的短板显露无遗。为此,东莞早着手、先谋划,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让企业“唱主角”,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目前,东莞研发投入增幅连续3年居全省前三,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5%。新常态下,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加快成长,不仅仅是“买车票”,而且是“自驾车”出发。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制造业成本上升的双重冲击,东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危中寻机、积极作为,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果。 ——人民日报
长安镇的飞速跃迁,其实就是东莞发展壮大的缩影,而东莞的转型升级,又何尝不是中国经济的生动写照?——央视《焦点访谈》
如今,东莞毅然转向“创新路”,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深化改革,不断激发新活力、打造新业态、释放新红利,书写“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新诗篇。——新华社
改革把东莞从对“人口红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转向追求“体制红利”。——人民日 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