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东莞综述:适应新常态 激活新动力
■在 经济 进入换挡期的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成为了核心驱动力。图为无人机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记者 郑志波 摄)
■麻涌华阳湖完成了从污染重灾区到湿地公园的华丽蜕变,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记者 郑家雄 摄)
■ “互联网+”成为了2015年的热点词汇。(记者 程永强 摄)
■高盛科技园。(记者 程永强 摄)
■迈科公司每年都拿出不低于销售额的5%作为科研经费。(记者 曹雪琴 摄)
■天安数码城。(记者 郑志波 实习生 窦瑜 摄)
东莞时间网讯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发展谋划之年,更是东莞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年份。
这一年,东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新鲜出炉,建设“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成为了这座城市崭新的宏伟蓝图。
这一年,东莞32镇街“严字当头、实干兴市”,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奋勇争先、各出妙招——唤醒企业主体意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借来“互联网+”东风,为传统制造业注入新活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衍生新兴产业;引进培育专业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励精图治,只争朝夕!在经济发展正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当下,主动适应新常态、寻求新动力、释放新红利,才能为东莞加快结构调整、深化转型升级,谋求高水平崛起,积蓄新力量。
【科技力量】
加大投入激活创新能力
依靠低廉劳动力和消耗土地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东莞,近年来东莞高举创新驱动旗帜,通过推动设备更新换代,在低端环节率先实行“机器换人”进一步提升产能。东莞对科技力量的追求没有局限于生产车间,今年市镇两级更引导本土企业从科技研发等前沿环节寻找新动力。
南城今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大幅增加科技投入,强化科技载体建设,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如今南城已建起了天安数码城、高盛科技园等6个科技园区,聚集了科技企业1300多家,吸纳科技人才14000多人。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去年41家增至63家,并拥有两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小镇东坑今年传出喜讯,有三家企业成功进入国家高新企业并分别获得30万元奖励,此举标志着东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重大突破。 翻开三家企业的档案,人们不难发现这三家企业有着以下共同特征——成立了研发团队,保证每年的研发投入,拥有自主技术专利。其中,创智公司拥有10多名研发人员,每年投入约500万元进行产品研发和创新,现已拥有20多项专利。东坑另一家企业康德威公司,去年投入研发的资金更是占到企业全年销售额的5%。
注重研发并逐年加大投入,如今这样的企业在东坑越来越多。统计显示,过去三年东坑规上工业企业R&D(研发)经费支出连年快速增长。其中2014年,东坑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达2.3亿元,全市排名第七。
南城、东坑并非孤立的个案。今年8月,我市组织人大代表走访了上百家高新企业,市人大代表们发现如今东莞大多数企业都非常重视研发投入,并把研发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在位于松山湖边上的东莞迈科公司,人大代表发现,这家企业连续几年业绩均保持着30%—40%的幅度在增长。造成这个喜人增长态势的最直接原因是——迈科公司每年都拿出不低于销售额的5%作为科研经费。也就是说,迈科人每年用5个点撬动30个点的快速增长!
事实上,自主研发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重视研发并且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才能保证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经济发展正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当下,R&D经费支出及其在GDP中的比重,已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实力的重要指标。
在经济进入换挡期的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成为了核心驱动力,接下来东莞镇街还需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来增强发展后劲,应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作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升研发投入在GDP中的比重。
【信息力量】
“互联网+”点赞传统产业
“互联网+”成为了2015年的热点词汇,也成为了时下传统制造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制造业名城东莞,虎门服装、大朗毛织、道滘食品、厚街鞋业等传统专业镇纷纷触“网”,从产销等环节入手,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为传统制造业创造新的业态。
作为南派服装生产基地,虎门服装产业从“地摊”起家,然后衍生了一系列的小加工厂,逐渐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并催生了多个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如今,虎门人又把服装生产、销售从线下做到线上。统计显示,目前虎门共有8000多家电商企业和个体,其中90%从事服装电商,今年虎门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的网上销售额有望超过300亿元。与此同时,通过跨境电商将服装卖到海外的虎门企业今年已突破了1000家。借助“互联网+”,虎门服装完成了与内外市场的无缝接驳,大量订单的涌入,服装产业链条上的齿轮完成了“后驱”启动。
借助“互联网+”,毛织专业镇大朗今年也走上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快车道。和虎门一样,大朗同样注重在产业终端环节上强化“互联网+”,通过成立电商中心、举办免费培训等方式,帮助大朗年轻人进入毛织电商创业领域,同时大朗还把“互联网+”引入了生产车间。今年初,大朗出台措施,由镇财政拨款200万元扶持毛织企业加盟阿里巴巴淘工厂,短短几个月大朗已建立了200家淘工厂。
互联网+传统产业,两者并非简单叠加。以大朗淘工厂为例,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影响下,传统毛织厂不仅拓展了线上订单资源,还实现了最低成本出货、最快回笼资金,并与消费者搭建了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是一种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将有助于化解传统产业需求疲弱、产能过剩、成本上升三大难题,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事实上,如今“互联网+”已在东莞制造业链条上多点开花,甚至还延伸到产业的“微笑曲线”两端。其中设计环节上,虎门、大朗均已连续举办多年网上设计大赛,推广区域品牌,招揽各地人才;采购环节上,大朗毛织指数成为了国内毛织业界的重要参考指标;就连东莞最传统的展会也纷纷向“互联网+”抛出橄榄枝,从虎门服交会、大朗织交会、道滘 美食 节、厚街家具展等镇级展会,到 海博会 、加博会等省市级大型展会,无不选择“双线”并轨,同时举办线上的大型展会。
“互联网+”成为了东莞制造的共同抉择,这一回东莞企业并不是单打独斗,更多企业选择了抱团方式共同进退。在虎门短短两三年间便崛起了9个电商产业园,实现了资源的线上线下整合。今年9月,厚街鞋业电商产业园浮出水面,该产业园将设置电子商务办公中心、企业服务中心、仓储配流中心、网货展示中心、电子商务学院、商业生活配套等6大空间,计划对接淘宝、京东、1号店、苏宁、亚马逊等销售门户,预计明年1月正式上线。
【智慧力量】
培育专才引领产业升级
“发展才是硬道理,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抓住了人才就抓住了科学技术,抓住了生产力;不抓人才,科学技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经济发展正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当下,专业人才成为了城市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关键。
细读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人们不难发现其核心直指产城人的融合发展——“制造名城”、“生态都市”、“家园城市”,这三个“城”清晰地指明了产城人融合发展的路径,也清晰地指引着东莞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走向。可见,如何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已成为新常态下摆在东莞镇街决策层面前的重要议题。
美丽城市吸纳人才,人才引领产业发展,在产城人三者当中,“人”才是最核心的要素。近年来,东莞镇街越来越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通过“人才”这根无形的指挥棒,巧妙地带动着城市、产业朝着更成熟、更高端进发,实现了产城人的完美同步发展。
模具人才关系到横沥模具产业的未来,在推进创新驱动工作中,横沥注重将产业与人才相融合,“百名模具师傅培训班”就是该镇实施“人才强镇”的一大举措。近年来,横沥镇模具产业迅猛发展,吸引了众多模具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争相来投,此举令横沥模具人才的缺口不断扩大。
为弥补专业人才不足的“短板”,横沥探索政府、学校、企业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具师傅的新模式。由镇财政每年划拨150万元专项培训经费,同时从全镇模具企业中挑选一批作为培训基地,由专职带班师傅传帮带,积极创造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人才扎根横沥,打响“找模具人才到横沥”的品牌。
在扶持人才创新创业方面,今年大朗也出台了“新计划”。该镇提出,每年投入300万元成立“双创”行动计划专项资金,争取聚集一批专业化、高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打造全市创新创业人才强镇。同时,大朗还依托东莞(大朗)科学城等创新平台,提出打造中部地区规模最大、孵化能力和服务水平一流的创新创业载体群落。
如今,东莞产业转型升级风起云涌,低端生产环节逐渐被先进设备所替代,这座城市对新型人才的渴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在一座城市里,高层次人才是引领者但不是主力军。东莞要成为一座幸福的“家园城市”,就决不能止步于光满足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要立足数百万产业工人的发展需求。
人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于“存在感”,不仅能公平地享受美好的城市环境,更在于能跟随城市的脚步,在这里实现就业、创业的致富梦想。帮助产业工人转型升级,不仅是为东莞产业“解渴”,也进一步安稳人心,让产业工人感到这里不只是打工的地方,还是有归属感的“家园”。
如何降低创业成本、激发创新热情?这将成为摆在东莞镇街决策者面前的一道考题。只有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与相关政策,让人更好地融入城市、产业的发展空间,才能极大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智慧,才能为东莞转型升级积蓄智慧力量。
【绿色力量】
优化环境释放发展活力
城市是人类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活动聚集地,加快城市低碳转型,推动城市绿色发展,这是应对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今年3月,东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顺利通过省部联审。我市提出,未来城市发展定位为“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东莞将实现由“世界工厂”到“家园城市”的转变。东莞城市定位的调整,折射出这座城市对生态文明的空前重视。事实上,“生态都市”、“家园城市”都是“美丽中国”在东莞的落脚点。
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引领下,今年各镇街也纷纷结合自身特色,提炼新思路、制订新方案。其中,清溪提出将建成深莞惠融合发展的低碳示范区、东南部总部产业基地和创新平台、具有客家文化底蕴的中国美丽城镇;长安也把今后城市发展定位为“现代制造名城,湾区创新都市”;望牛墩部署“美城美村”行动加快创建国家生态乡镇的步伐;石排、茶山携手争创国家4A景区,尝试打破行政区,开创经济区域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常平也提出了建设生态城镇等五个新型城镇的思路……
上月,在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麻涌推进水乡生态文明建设幸福村居的经验备受瞩目。事实上,麻涌在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的成效已成为东莞绿色水网、环境治理的一个样本。
短短几年间,麻涌华阳湖完成了从污染重灾区到湿地公园的华丽蜕变,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生态环境改善,为麻涌带来了巨大的人气。据统计,去年至今华阳湖吸引了珠三角地区超过150万人次游客前来休闲观光。今年10月,央视《秋行中国》栏目组也曾深入华阳湖进行实地采风,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讲述华阳湖之变,向全国介绍东莞治水治污的经验。
环境也是生产力。今年10月麻涌首次举办乡村 旅游 节,美丽的环境吸纳了巨大的人气,8天时间共吸引了15万人次走进麻涌村庄,人气又转化为商机,带旺了餐饮、购物、住宿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其后,麻涌又在华阳湖边举办了周末微型马拉松嘉年华、中华龙舟大赛等体育盛事,再次促进了消费的增长。不仅如此,优美的环境还成为了招商引资的助力,在生态环境改善之后,京东商城、菜鸟网、五矿钢铁物流园区等大型优质项目也纷纷向麻涌集聚,成为了麻涌经济的绿色增长点。
在市镇两级群策群力之下,11月24日,东莞又摘夺了一项国字号荣誉,成为了今年广东省唯一的“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城市。这标志着,我市逐步实现城市与生态的均衡发展,昔日的“世界工厂”羽化成蝶,变为今朝“森林进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的美丽东莞”。同时绿色生态低碳的发展方式,成为了支撑东莞高水平崛起的新生力量。